防止文化体制改革成为社会改革最后盛宴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防止文化体制改革成为社会改革最后盛宴

加入日期:2012-3-14 3:31:46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12年主要任务之一。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到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未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整体部署;再到《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发布,提出到2015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从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着力推进国有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到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讲话。

  多种迹象表明,文化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

  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

  全国人大代表、作家凌解放(二月河)说,文化体制改革要注意到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着原创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且呈现严重不足、严重贫困和停滞状态,比如近年来没有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对文学影视作品的频繁翻拍、重拍等。同时,因为版税高,图书等文化产品价格高的问题也普遍存在。

  为此,他建议,国家应设立重奖,鼓励提高文化工作者的原创动力,并形成一个长效机制。同时,要降低版税或者直接免税,把书籍等文化类产品的价格降下来,“要让普通的农民工都能够买得起书”。

  针对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可能遇到的阻力,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改革过程中,可能会伤害到一些人的利益;如果改得不恰当,不符合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可能对文化、艺术本身也造成伤害。“因此,文化体制改革要注意方式方法,注重为文化事业自身的发展而改革。”

  从国家层面来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体制机制初步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日益完善,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进一步发挥,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从全国各地的情况来看,山东、山西、安徽、河南等很多省份的文化体制改革搞得风生水起。山西近年来通过四轮驱动,即领导决策、舆论造势、政策保障、督导检查驱动,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胡苏平告诉本报记者,截至目前,山西省共有488家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核销事业编制15000余人。省市县广播影视管理实现局台分离;全省11个市、119个县全部成立了文广新局和文化市场执法机构;120家出版发行单位、154家电影发行放映和电视剧制作单位、163家国有文艺院团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广电网络(600831)基本实现全省一张网;非时政类报刊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深层次矛盾待解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文化体制改革虽然近年来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由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尚有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待解,这场影响整个文化领域的改革已经到了关键阶段。

  汪玉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文化体制改革要防止成为社会体制改革的“最后一场盛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避免成为少数人窃取国家财产的途径。同时,地方政府要有舍弃部分利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心,并遵循市场规律,对文化体制改革不要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

  在他看来,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应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方面发挥大的作用,而在电视、报纸等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使用方面要发挥市场、企业及生产者的作用。

  汪玉凯以非时政类报刊改革为例表示,由于各种不同的文化机构体制很复杂,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保持改制机构的文化竞争力,而不是简单地把他们推向市场。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