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股重组迷雾中,不乏黑马脱颖而出。
近日,ST盛达(000603.SZ)连续涨停,除大盘因素外,另一原因是上期所年内将推白银期货,ST盛达正是市场上唯一一家银矿上市公司,拥有非常优质的银矿资源。再将K线图拉长,可以发现该股重组后涨幅逾4倍。
应市而起
2010年5月,停牌长达2年的ST盛达(前身为*ST威达,以下统一称为ST盛达)发布重组预案,公司拟以资产置换的方式获得银都矿业62.96%的股权,资产差价部分由公司以7.45元/股的价格定向增发3.6亿股补足。
根据重组方案,2008年-2010年,银都矿业白银产品在营业收入中占比分别为50.94%、48.86%和45.54%,毛利占比在70%以上,是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此外,银都矿业产品综合毛利率在85%以上。
以上颇为惊艳的数据,大大地诱惑了投资者的眼球。相较贵金属上市公司山东黄金、中金黄金、恒邦股份等牛股,新贵ST盛达同样是贵金属概念,亦是市场上唯一的白银概念,业绩如此突出,加之主力资金在里面潜伏了两年一分钱没赚,还要搭上时间成本和融资成本。总而言之是不可错过的投资标的。
记者了解到,当前重组股运作高手们的一个共识是,优质重组股大涨的另一个重要逻辑在于,真正有实力、有远见的主力资金,做股票往往跟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结合在一起。当年“有庄则灵”的时代,只要股票敢拉,就有投资者敢飞蛾扑火般抢筹。现今如果没有资产注入引起基本面重大改变,引起公司价值重估,他们即使把股价拉起来,也难以找到接盘者顺利出货。因此,他们的做法就是一、二级市场联动,趁上市公司蜕变之机获利。
从过往来,市场相对偏好、往往涨幅也更为可观的重组后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板块:军工、化工、有色资源、消费,以及政策扶持的行业。近年来的大牛股也是广泛涌现其中。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涉矿概念股亦存真伪。近年来,很多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宣布进军矿业,但由于时间太短,很难找到好矿。很多企业只有探矿权,没有采矿权,或是在股权上存在瑕疵。此外,很多矿不一定开采得出来,无法体现为报表利润,如西藏矿业的资源主要在高海拔之地,难以变现。
以上种种原因,致使民企宣布涉矿的多,真正有成就的少。在此情况下,ST盛达的实际控制人赵满堂、兴业矿业的实际控制人吉兴业经过数十年创业,践行守诺,拿出诚意进行重组,最终问鼎资本市场,显得尤为可贵,并在资本市场受到认可和追捧。此外,为了给上市增加保险系数,赵满堂还引入了央企中色股份,该公司旗下红烨投资成为第二大股东,更是背靠大树好乘凉。
除了已装入上市公司的资产外,盛达集团旗下仍有丰富的矿业资产,未来仍有资产注入的想象空间。
回过头来重新梳理ST盛达的重组情况,概念独特,业绩靓丽,资产无瑕疵,后续还有注资预期,加之2010年涉及稀土、锂等的资源股大受追捧,ST盛达可谓应市而起。
押宝“坏孩子”
ST盛达的前身*ST威达,可谓是一个典型的“坏孩子”。
知情人士称,从1996年上市以来,ST盛达的业绩一直是微利两年、大亏一年,维持着上市的资格。公司所利用的手段之一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公司自2001年开始累积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后又利用三次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操纵公司利润。
事实上,早在2007年9月,监管部门便通过有关渠道透露出,ST盛达涉及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问题,交易的真实性问题,对下属子公司的资产权属和会计处理问题,关联方占用资金的问题,以对该公司进行“警示”。
2008年3月,ST盛达因涉嫌披露虚假信息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该公司股票自2008年2月18日起停牌。
由于该公司的基本面过于糟糕,在2007年大牛市中,该股最高涨幅仅仅只有2倍,最高为“5·30”之前的9.65元。在2008年2月股票停牌前,股价收盘于7.72元。
对于此时尚持有该股的投资者来说,可谓是五味杂陈。一则是停牌规避了2008年的大熊市,另一方面却又担心复牌后连续补跌,连割肉的机会都没有。结果虽股指回暖,但他们却又错过了2009年的大反弹,直到2010年5月才重见天日。
ST盛达复牌后的走势,也颇能代表不少重组成功后股票的情况。复牌后,该股立即“一字涨停”,一口气涨到16.07元,相较停牌前刚好翻番。由于重组方案靓丽,前期踏空的资金在打开涨停板后选择买入,该股调整几天后,继续上行,最高涨到39.60元,是为当年一大牛股。
同为重组股,如何分辨哪些具有牛股气象,哪些只是匆匆过客,是最考验投资者功力之处。
(经济观察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