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没有塑化剂危机,白酒业黄金时期也已过去”
在白酒业的低迷时刻,林劲峰却选择高调站出来。
林是深圳盈信投资集团董事长,贵州茅台(600519)的第十大流通股股东。另一个身份,则是安徽双轮酒业的董事长。
“就算没有塑化剂危机,年初我们就判断,白酒业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增长高峰已经到头。”林劲峰说,“但是好公司和好产品永远有市场,这正是我们依然看好茅台的原因,也是我们当时从股市投资跨入白酒实业的原因。”
当茅台的流通大股东已近10年,当年的1200万投资如今变成7个多亿,一只股票就让林劲峰赚得盆满钵满,也誉满投资界。但不甘心光在股市折腾的他,2009年又全资收购了安徽的酒业排头兵、高炉家酒生产商双轮酒业。去年8月,没管过酒厂的林劲峰干脆挂帅双轮酒业董事长,试图让这家老牌酒厂重塑辉煌,并且把目标定为未来10年打造出国内白酒业一流企业。
从私募投资跨界白酒实业,林劲峰的底气从何而来?
巴菲特信徒
在投资界,林劲峰被普遍认为是个年轻的传奇。之所以如此说,一是因为他尽管在股市浸淫20多年,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70后;二是因为具有投资天才而屡创传奇,比如1200万买茅台赚了七八个亿,比如他管理的投资公司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2%,比如投资股市23年按年收益计算从未亏损过。
1989年,尚在读高三的林劲峰跟着父亲偶然走进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从此就没再离开过。上大学前,林劲峰就把有关金融原理的书都读了一遍。大一时,林劲峰瞒着家里,拿着6000元学费开始了他的第一笔投资。到大学毕业时,林劲峰已经是百万富翁了。
2003年,林劲峰创办了深圳盈信投资,在过去9年里净值增长超过20倍,年复合增长率42%,远远高于市场涨幅。去年,他又发起设立银杏系列基金,目前已成功募集第一期专注于股票市场的平安—银杏信托基金。
盈信最成功的投资当然是贵州茅台。2003年,盈信以1200万元从上海产权交易所受让100万股贵州茅台,一下成为茅台第六大股东。其实当时最火的白酒是五粮液,但林劲峰更看好茅台。“在投资茅台以前,我曾经在销售柜台蹲了一个月,问消费者为什么买茅台而不买五粮液。后来发现喝五粮液的改喝茅台很容易,但喝茅台的很难再喝别的白酒。”
这些年,盈信先后涉足白酒、房地产、金融、零售等领域,但林劲峰最熟悉、最钟爱的还是白酒业。2007年,盈信入股陕西西凤酒,成第二大股东。同年,又入股朗诗地产,还是第二大股东。
这些投资都已经或者将要给他带来良好回报。
近两年,林劲峰在二级市场未买一股。为什么没买?“因为还没到我认为可以买的安全价位。”
林劲峰说,搞投资这么多年,他所坚持的三个原则是:“一、杞人忧天,投资之前老想着怎么不亏本;二、天长地久,一旦选定投资对象就希望长期发展,最好让我永远不要卖;三、守株待兔,要像鳄鱼一样,长期守候,目标一出现就迅速出击。”
在他看来,投资者一定要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我出手很少,但一旦认准了,就出手很重,倾向于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作为巴菲特的忠实信徒,长期投资、价值投资、集中投资是林劲峰近十年一直践行的理念,但早期的他并非这样。“以前我在证券交易所是金牌客户,每天同时开着几台电脑,一天到晚操作不停,很累,即使这样也很难有高额回报。”2002年,林劲峰接触了有关巴菲特的书,从此改变了投资风格。现在,林劲峰的办公室电脑甚至没有股票行情,“我只要看看助理整理的每周行情就够了”。
去年,林劲峰终于圆了和偶像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梦。问他的感受,林说:“对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其实非常熟悉了,让我感触更深的是他的随和和友好。”
实业是本 反感投机
作为职业投资人,搞投资是林劲峰一生的事业,也是他赖以腾飞的基础。但他却并不打算把自己局限于职业投资,而是一只脚迈进了实业。
在林劲峰看来,投资绝对不能和投机画等号。他很反感现在充斥社会的投机氛围。相反,正是因为多年的投资生涯,跟一线的企业长期接触,让他对搞实业情有独钟,对优秀企业家也非常尊重。“中国现在必须依靠实业,依靠企业家,而不是金融,更不是投机。如果大家都搞投机,就会浪费中国的好机会,这对中国经济来讲就是个灾难。这个社会一定要非常尊重企业家。”
他用行动阐释自己的实业为本的理念。2009年,盈信集团全资收购了安徽双轮酒业,成为高炉家酒控股股东。在此之前,盈信虽然是多家公司的大股东,但并未控股收购任何一家公司。
“白酒是我最熟悉的领域。”林劲峰解释,因为之前做的功课足够多,所以他对搞好双轮酒业很有信心。
为什么看好企业?林劲峰表示,好酒一定要有长时间的酒窖,而高炉家酒拥有上千年的酒窖,历史悠久;同时,质量一定要过关。3年前,他刚到高炉家酒时,就改造了流程,改用进口的气质联用仪生产线,从而避免了塑化剂的问题。
双轮酒业也正在朝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当年4个多亿收购的企业,现在年销售额已经超过10亿。
现在,已经有一些投资机构对入股双轮酒业感兴趣,但林劲峰反而劝他们再等等看,觉得现在还不是投资的最好时机。他认为,现在的双轮还在脱胎换骨的阶段,可以允许短期内不挣钱,但希望未来能做到国内白酒业一流。“如果看到未来5年,我们的对手就少一半,如果看到未来10年,对手就屈指可数了,到那时还用担心回报吗?”
记者手记
多面林劲峰
林劲峰是个矛盾体。
和他打过交道的人,几乎都认定这个功成名就的潮州人很谦虚,没什么架子,待人彬彬有礼,说话不疾不徐,风格有别于常见的职业投资者。
但是,一旦当他开口和你谈投资,很快,你就能闻到这个70后投资者骨子里散发出的自信甚至自负的气息。
林劲峰自己也不避讳这一点。他说,没在这个行当泡过10到15年,很难做好投资。——听听这语气,全然忘了当年他19岁的时候,什么也不懂,就瞒着家里拿大学学费开始炒股了。他说,我跟圈子里的人不怎么来往,搞投资一定要忍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那语气的背后其实是很多同行他都不认可。
他一再强调,我做投资就是独裁,不轻易出手,但一旦决定,谁也别想改变。他没有吹牛,当初买长江电力的时候,涨势喜人,合伙人和朋友接连劝他及时出手,他不以为然,不到合理价位坚决不动。到后来,干脆把手机一关,谁也不理,跑到图书馆看书去了。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后来在接近最高点的出手再次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林劲峰的定力是无庸置疑的,甚至超出了这个年龄该有的范畴。2003年,林劲峰重仓买了贵州茅台,这一拿,就是近10年。当年投的1200万,现在变成七八个亿,成为投资神话,从此一战成名。考虑到买茅台的时候他才30出头,能够10年磨一剑,确实不易,这得抵挡多少诱惑?
更不易的是,这两年,他没在二级市场买过哪怕一只股票。为什么没买?因为他还没看到可以买的安全价位的股票。坚持不卖需要定力,坚持不买更需要定力。这个过程拒绝的诱惑,其实更多。
作为投资者,林劲峰天生的谨慎性格让他占尽便宜。他最爱打的比喻是,如果有一座桥,可以过10吨重的车,但是,我一定只让不超过3吨重的车过去。桥就像股票的价值,车就像股票的价格。可见他对安全的要求到了何其严苛的地步。
他说,判断这个桥可以载重10吨和这个车只有3吨很重要。怎么判断呢?没别的办法,就是没日没夜地看报表,看报道,看一切可以看的相关资料。一句话,研究、研究、再研究。怎么研究?把所有的上市公司报表全看一遍。
“哎呀,不行啊,我现在还欠着好几百份报表没看啊。”林劲峰冒出来的话让你觉得和他多聊10分钟简直是在犯罪。“我一年365天,360天都是在看报表,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在研究报表。”而他的助手说,帮林总出差带的箱子里面,没几件衣服,一箱全是资料。顺便说明,他有两个助手,轮着上班,因为一个人扛不住,工作量太大。
以前挑股票,光看资料是不够的,还得去调研。比方买茅台股票,为了看看茅台卖得到底怎么样,林劲峰就到深圳的商场站了一个月,天天看谁来买茅台,和人瞎聊,聊到后来人家都以为他是卖酒的。调研了还不放心,为了参加茅台的股东大会,他从深圳飞到贵州,再坐汽车颠簸七八个小时跑到茅台镇。结果一到现场,发现来的只有他一个股东。最后,季克良、袁仁国等一干茅台高管对着他一个人做说明,这也让他从此和茅台结下不解之缘。现在去企业调研的时间少了,林劲峰不免觉得遗憾。
如果你据此认为他谨慎有余魄力不足,那就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和谨慎一样,冒险是林劲峰骨子里的基因。投资朗诗地产的时候,他和朗诗的老总只聊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把钱打过去了,从此成为第二大股东。那时候,朗诗一年还亏损3000万。现在当然是帮他赚大钱了。投资双轮酒业的时候,情况更甚,还没见过老总,他就把2000万保证金打到对方帐号上了。
为什么敢这样?因为有底。林劲峰说,投资地产之前,我们观察了17年,只不过做出决定的时间很短。像鳄鱼一样等待,像豹子一样出击,这是林劲峰偏爱的风格。
这些矛盾的特征似乎那样合理地在他身上并存。
当然,现在还远不到给林劲峰下结论的时候,只是他的故事或许可以证明:很多时候,一些聪明人之所以成功,往往是因为他在更笨地坚持;更多的聪明人,却折在自作聪明的半路上。(.华.夏.时.报 .李.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