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数年,异军突起的内蒙古经济,其增速一直位列全国之冠。“资源换产业”一度是内蒙古实现工业化的成功之路。但由于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等,造成了发展机遇的不均等,进而形成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近些年,落后的西北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大干快上了一些工业项目。从盟市到旗县,竞相建立各种开发区,形成了分散割据的局面。
西部经济区7个盟市,共有50个旗、县、市,几乎每个旗县都有工业园区,有的还不止一个,共有大大小小71个工业园区。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产业趋同现象明显,大多数工业园区没有形成优势产业。包头甚至出现了工业区围城的现象,几个园区相互争夺资源。有些开发区,比如棋盘井工业园区,则远离城市,建成小而全的开发区,浪费大量的资源。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内蒙古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管委会副主任赵浩沁表示,该开发区是内蒙古结构最为优化的工业区,也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处处长朱晓俊说,“在工业化初期,各地方急于摘掉穷帽子,从自治区层面来说,也是鼓励为主,没有顾及到统筹发展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积累到现在,已变得十分突出。”“黄河沿岸的土地、水资源等要素日益紧张,分散布局非常不利于集约式发展。如果每个县市都搞工业园,就要配套建设很多污水处理厂,非常浪费资源。”
正因如此,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尤其是煤炭资源配置,自治区已经下决心要把权力上收。”实际上,关于煤炭资源配置权限,一直在盟市和自治区两级政府间博弈。“先是鄂尔多斯(600295),然后是锡林郭勒,这个调整既微妙又重要。能不能统一上收这项权利,体现了自治区政府的统筹力度。”一位长期研究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人士说。在我们看来,内蒙古“资源换产业”政策是一种极度粗放的发展模式,长期以往将导致整个自治区的经济都被资源所绑架,所谓的转型将有心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