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亿利润背后财报危局:国泰君安经营变革比上市急迫_股票_证券_财经

60亿利润背后财报危局:国泰君安经营变革比上市急迫

加入日期:2010-9-17 10:45:55

  理财一周报记者/陈金艳

  国泰君安如何变成了今日之国泰君安?

  1999年8月18日,国泰证券与君安证券合并。根据当时评估确认,两公司的净资产分别为171169万元和105546万元,逾期债权分别为161668万元和99498万元,均占到净资产九成以上。

  国泰君安以37亿元注册资本成为当时的“国内券商航母”。到2009年,国泰君安总资产突破1000亿元,国泰君安全年净利润超过60亿元。

  但是,在这背后,是经纪业务的下滑、自营业务的连连亏损以及承销的锐减。如果说上市可以解决资本的问题,经营的大变革,则更加急迫。

  利润波动

  从1999年合并至今,国泰君安已经走过11个年头,从当初两家濒临破产的中小型券商,到当下的经纪业务排名全行业第二的大型券商,国泰君安过去几年的路并不顺畅。

  合并当年,营业额(销售收入)共计19.84亿元,税后利润2.49亿元。

  国泰君安在2001年两笔总值20亿元的长期股权投资,为国泰君安带来不菲收益,使其顺利度过了自2001年后的连续5年的漫漫熊市。

  据悉,2001年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曾注入价值11亿元的两笔国有股权,随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也于同年向国泰君安注入账面值约近10亿元的中石化法人股,以此置换后者又一笔巨额不良资产,如此一来,国泰君安凭空获得了20亿元的股权投资。

  根据国泰君安财务报表,虽然2002年至2005年,国泰君安连年盈利,年净利润多则5000万元,少则1000万元,但细看其财务报表,这些盈利并非来自其主营业务。

  在上述时间段内,若剔除其在对外投资方面的收益,包括经纪类、自营类和投行类业务在内的主营业务,事实上呈亏损状态。而在对外投资方面,更多的是靠“外来输血”,尤其得益于大股东优质股权资产交易。

  2002年,国泰君安营业额(销售收入)共计17.52亿元,税后利润1940万元。

  当潮水退去后,最终将会暴露出真正的裸泳者。2004年,因相关会计标准对坏账计提方法做出修改,国泰君安的历史潜在亏损开始浮出水面。

  2004年国泰君安的未分配利润由2003年的1.8亿元骤降至-14.38亿元。这一数字在2005年进一步恶化至-20.15亿元。直到2006年A股迎来牛市才创下13.62亿元盈利,未分配利润缩窄至-6.53亿元。

  2007年牛市进入最后疯狂,国泰君安业绩也在这一年创下历史之最,净利润达73.78亿元。但随着牛市终结,国泰君安在经纪业务、承销业务双降情况下,业绩继续走向下坡路,2009年,净利润为63.02亿元。

  经纪业务下滑

  总体而言,近几年来,国泰君安较合并之初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纪业务始终保持在行业前三。

  在2009年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主办的“上市公司治理”研讨会上,记者与国泰君安原董事长祝幼一谈起公司近几年在主营业务方面的业绩变化时,祝幼一曾明确表示,立足经纪业务,发展全面业务,突出创新业务是国泰君安一直坚持的策略。

  但从其经纪业务具体数据可见,国泰君安所依赖的传统业务——经纪业务,与其他券商一样,同样处于靠天吃饭状况。

  2000年是国泰君安合并后的第一个完整财年,合并后国泰君安在全国共有118家券商营业部,合并后第一年便实现了49.49亿元的经纪收入。不过从A股指数可见,那时正值上证指数从2000年初的1341点最低点上涨至年底的2103点,累计涨幅达56.82%。次年,行情发生转折,2001年下半年开始,股指急转直下,也因此,国泰君安经纪业务受到影响,经纪业务收入降至42.1亿元。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的熊市,足足持续了5年,5年大熊市也让其经纪业务一落千丈,2005年一度降至9.83亿元。直到2006年大盘由熊转牛,经纪业务开始回暖,至2007年经纪业务最高达到88.95亿元。截至2009年底,经纪业务达到71.4亿元。

  从数据可见,国泰君安经纪业务总体呈现大幅上升的良好趋势,但是从市场份额可见,国泰君安“大佬”地位面临挑战。其市场份额从2009年1-5月的5.04%下降至2009年8-12月的4.68%,并继续下降至2010年1-5月的4.61%,在所有券商中份额下滑幅度最大。

  自营业务亏损

  在自营业务方面,国泰君安的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根据工商资料,从2000年至2006年,其在基金投资业务方面持续亏损,其中2000年亏损3.88万元,2001年亏损则迅速增加至474.54万元,2006年的亏损数额则再度大幅攀升至5310.55万元。

  在企业债、国债等方面,国泰君安同样鲜有成绩。在外汇收入方面更是每况愈下,合并11年来,连续5年汇兑亏损,其中2006年亏损幅度最大,达2508.34万元。

  承销业务锐减

  不仅如此,这10年来,国泰君安承销业务日渐低迷,从合并之初的26.12亿元,下降至2009年的3.97亿元,大券商昔日风采已成往事。

  从工商资料数据显示,合并后的第一年是国泰君安在承销业务方面最为风光的一年,达到26.1亿元,此后每况愈下,2005年一度下降至1.24亿元,此后随着牛市的到来,虽有起色,但始终未能突破2位数。

  尤其是2009年,国泰君安在承销方面的成绩跌至谷底。尽管从承销总量可见,国泰君安依然是排名第三的券商,但是其承销业务主要集中在债券发行方面,累计达29笔,但在IPO承销方面却不容乐观。

  2009年IPO重启,共有111家公司通过IPO上市融资,45家券商保荐机构成为这111家公司IPO的主承销商,共获得48.5亿元的承销收入。但国泰君安却没有一笔IPO主承销业务。作为国内投行传统四强,2009年没有一单IPO业务进账,让外界对国泰君安的投行能力产生怀疑。

  与此同时,在2009年10月30日开启的创业板中,国泰君安在2009年同样交出了0单成绩单。

  对此,光大证券某人士表示:“据我了解,一方面是因为创业板属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相对而言深圳方面的券商更容易获得,另外,据他们里面的人说是因为觉得创业板的承销费用相对大盘股低,但该走的流程却一个也不能少。”

  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可见,这样的思路已被市场否定。以奥克股份(300082)为例,中信建投因承销该股,在承销及保荐收入中获得了1.15亿元收益。这主要获益于该股高达22.95亿元的募集资金。今年上半年,国泰君安与中金公司、中国银河及中信证券联合承销农业银行(601288),从中也仅分得1.72亿元保荐及承销收入。

  因为承销农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为国泰君安加分。但总体而言,国泰君安在承销业务方面的下坡路依然继续。

  截至2010年6月底,平安证券、国信证券、招商证券、广发证券四家券商,上半年IPO承销家数分别为22家、17家、15家和9家,被市场誉为投行“四小龙”。其中,在IPO承销金额上,平安证券以194.49亿元排在第二位,国信证券以174.27亿元紧随其后。在保荐承销收入上,平安证券今年上半年以进账10.36亿元成为最大赢家,紧随其后的是招商证券6.81亿元、国信证券6.54亿元。

  而国泰君安在今年上半年仅收获2单。其中包括1月21日上市的正泰电器(601877),主承销商国泰君安获得5487.59万元承销收入。此外,国泰君安还获得了创业板个股银龙股份(300054)IPO承销资格,获得2496.98万元承销收入。综合来看,2010上半年,国泰君安在承销方面累计仅收获了2.52亿元。

  资产的历史

  国泰君安2000年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该公司涉及27项500万元以上应收款项的法律纠纷,超过1000万元的案件比比皆是,最大一笔高达9000万元。

  其中,武汉分公司相关案件竟然有10件之多,多数发生在1999年之前。

  1999年工商年检文档显示,国泰君安对外投资企业包括:北京建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总投资1000万元,100%控股),北京福尔立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投资100万元,100%控股),北京中京泰资讯有限公司(总投资50万元,100%控股),国泰财务顾问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额1000万元,100%控股),上海信泰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2500万元,100%控股);北京富泰华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000万元,投资比例90%)。

  2000年资料显示,国泰君安对外投资企业包括:在深圳福田区设立的新中泰投资公司、上海信泰实业公司、武汉君田房地产公司、四川绵阳湖山电子股份公司、海南国富工程公司。除了新中泰投资公司,其他均与金融关联不大。

  但2000年审计报告列出了长长的长期投资清单:全资子公司26家,初始投资合计超过3亿元。控股子公司9家,初始投资资金1.25亿元。联营投资6家,合计4700万元。投资领域主要为金融、房地产和商业,其中甚至包括海南国发旅业公司、三亚国运出租汽车公司、蛇口人民医院等等。

  “我司目前对外投资总额为31.79亿元,超过净资产的50%”,国泰君安2003年3月在给有关部门的公文中承诺,在未能收回投资的情况下,不再追加对外投资。

  国泰君安,如此前行。

  从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年,国泰君安都给出了上亿元的分红,其中2007年国泰君安向全体股东派发现金股利,每股人民币0.5元,按照已发行股份47亿股计算,共计23.5亿元。2008年,向全体股东派发现金股利,每股0.3元,共计14.1亿元。2009年再次派发现金股利,0.1元,共计4.7亿元。股东压力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sohustock)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