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婷婷
随着境外人民币获准直接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人民币回流境内机制雏型渐成,备受市场关注的“小QFII”似乎渐行渐近。对于在港设立分支机构的内地券商来说,小QFII或将成为其未来重点开拓的新业务。海通证券等一批内地龙头券商正积极准备,争取首批入围。
小QFII呼之欲出
央行上月发布《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了三类合格境外机构可合法使用人民币投资于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此举向市场传递出境外人民币资金将逐步获准进入内地资本市场的声音。随后市场传言纷纷,小QFII可能在国庆前后推出。
小QFII指境外人民币通过在港中资证券及基金公司投资A股市场,它不占用现有的QFII额度,为海外人民币回流内地市场提供渠道。业内预测,一但小QFII正式推出,可以调动1000亿左右的境外人民币资金。对已在港设立分支机构的中资券商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开展创新业务的机会。
根据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的统计,目前已在港设立分支的中资券商有20家,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所占市场份额约为9%。其中包括工银国际、建银国际、交银国际等银行系公司和中信证券(香港)、申银万国证券(香港)、国泰君安(香港)等券商系公司。除了中资券商外,包括华夏、嘉实、南方、大成等9家中资基金公司也已在港设立分支机构。小QFII推行后,这些机构将成为小QFII的“领舞者”。
建银国际相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目前该公司正在积极筹备小QFII业务,“我们在香港拥有良好的客户关系,有银行背景和高端客户基础,小QFII开展后将拓宽客户手中人民币的投资渠道。”该人士表示。
各大券商积极备战
关于哪家券商将“试水”小QFII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向记者表示,由于目前在香港开展业务的内地基金公司规模都不大,相较而言中资券商成为第一批获准开展小QFII业务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在内地已开展资管业务、有实力的券商。她表示海通、申万、中信都有可能成为第一批获得资格的券商。
此前,位列内地券商第一梯队、成功收购香港本地证券公司大福证券的海通证券曾被盛传将获得首批资格。
8月初,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旗下海通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宣布,推出其首度发行的“海通人民币投资基金--海通环球人民币收益基金”。据悉,该基金以人民币结算及计价,是香港首支公募的人民币基金,募集规模为50亿元。这一举动更加深了市场对于海通证券首批“试水”小QFII的猜测。由于小QFII业务目前尚未开闸,所以海通这支基金暂时还只能投资于海外市场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资产。
不过,海通方面很快做出回应。在8月27日的中期业绩会上,海通证券董秘金晓斌表示,海通证券将争取第一批获得小QFII资格。“海通对各种创新业务都在积极争取中,对于小QFII业务资格也在努力争取中”他表示。另外,由于去年收购的大福证券处于整合期,短时间内对海通的业绩贡献率不高。金晓斌表示,大福证券在未来两年内将力争在投行和资管业务方面有所突破。
昨日,本报记者致电海通证券了解最新进展,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确认,目前海通证券仍在争取获得首批小QFII资格。
另外,近期内地券商向香港分公司注资的行为也令人联想到此举是否为“备战”小QFII。中信证券上月中旬向香港分支公司注入4亿美元资金,招商证券近日也获准以自有资金对招商国际增资10亿元港币。
不过,前述分析师认为,目前在港的中资基金公司、中资券商的规模普遍都偏小,渠道能力较差,因此这种人民币回流机制建立的象征意义大于其实际对市场的影响。她认为机构投资者目前对小QFII的态度相对冷淡,可能小QFII对散户投资者的吸引力较大。
西南证券分析师王大力对记者表示,资产管理业务目前在国内券商的收入结构中占比不大,加之就目前可募集的人民币规模来看,小QFII推行后,对参与该项业务券商母公司的业绩影响将很小。
(责任编辑:郝艳)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