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压力测试机制研究_股票_证券_财经

证券公司压力测试机制研究

加入日期:2010-7-3 9:56:26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资本市场对重要风险管理工具——压力测试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巴塞尔委员会也专门制定了“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以指导金融机构开展压力测试。压力测试在全面风险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将更加重要。

  我国监管机构对压力测试也非常重视,证监会颁布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明确要求证券公司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风险控制指标进行压力测试,行业内部分证券公司也率先开展了压力测试。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证券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促进证券行业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发展状况,就如何有效实施压力测试进行积极研究,探索建立了一套涵盖压力测试技术、压力测试应用及运作保障的完整体系,为证券公司事前有效衡量风险承受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本报告荣获中国证券业协会2009年度证券公司类科研成果一等。这里选载其绪论和结论部分。

  压力测试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它是通过测算金融机构在遭遇小概率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及财务状况变化,以事前衡量金融机构风险承受能力的科学方法。实施压力测试有助于金融机构充分了解潜在风险因素与财务状况之间的关系,形成供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讨论并决定实施的应对措施,预防极端事件可能对金融机构带来的致命冲击。

  总结最近几十年全球金融市场的重大风险及相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建立、实施并不断完善压力测试机制是提高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抗风险能力,降低行业风险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金融危机爆发后,为衡量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金融业未来的资本金需求状况,美国监管机构在2009年2月对19家最大的金融控股公司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压力测试;2009年5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发布了《Principles for Sound Stress Testing Practices and Supervision》,以指导金融行业开展压力测试工作。这一切充分说明了压力测试在风险管理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前,我国正在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随着股票、债券、期货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汇率、利率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我国证券公司在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同时,相应的风险类型和样式亦日益复杂。为促进证券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证券公司在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时,需不断完善金融风险管理措施,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在“做大”的基础上,不断做强。因此,加强对压力测试的研究,对进一步提升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献综述

  1 国外压力测试研究与应用

  自1998年长期资本公司巨额亏损事件后,金融行业认识到压力测试的重要性,并逐步推行压力测试的研究和应用。2001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Monetary and Exchange Department 发表了《Stress Testing of Financial Systems: An Overview of Issues, Methodologies, and FSAP Experiences》,研究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商品价格风险等各类风险的压力测试技术,介绍了FSAP(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的相关分析案例,并对旨在识别金融行业脆弱性的压力测试与用于衡量金融机构风险承受力的压力测试作了对比分析。Hibers(2004)、Worrell (2004)、Sorge ( 2004) 对不同的压力测试方法进行了比较。 英国央行的Drehmann (2006) 、Haldane (2007)剖析了英国压力测试系统的构建方法和评测结果。美国FDIC 的Krimminger (2007) 、欧洲央行的Lind(2007) 、挪威央行的Moe (2007) 、澳大利亚储备金融机构的Ryan ( 2007) 、西班牙央行的Saurina( 2007) 分别总结了各国压力测试系统构建等。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体系遭遇的损失远远超出了事前压力测试的结果。对此,各国金融专家和监管机构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总结,以试图构建更完善的压力测试机制。2009年2月,英格兰银行金融稳定部的执行董事Andrew G Haldane在《Why Banks Failed the Stress Test》中指出,遗忘过去的危机、金融风险传递的复杂性以及不恰当的激励机制是导致压力测试失效的三大原因,并给出了改善压力测试的五步骤模型。巴塞尔委员会2009年5月发布的《Principles for Sound Stress Testing Practices and Supervision》,从运作机制、方法、情景选择、特殊风险四个方面分析了危机爆发前压力测试所存在的缺陷,并分别针对金融机构和监管者提出了压力测试的原则要求,全面覆盖了压力测试技术以及运作机制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2 国内压力测试研究与应用

  国内学者对压力测试的研究相对较晚。近年来,任宇航、孙孝坤、程功、夏恩君(2007)基于LOGIT 回归模型研究了信用风险的压力测试方法;王景斌、王岍、陈世超、衣宏伟、唐东(2008)研究了流动性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及两者间的关系,并对流动性压力测试作了实证分析;孙彬、杨朝军、于静(2009)运用Copula函数分析了相关性对投资组合压力测试的影响。总体上看,国内的研究比较零散,主要侧重于在“点”上,缺乏对“面”的研究,分别针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或流动性风险等作具体分析,缺乏对各种风险的总体评估;分别针对压力测试方法、应用等做具体研究,缺乏对方法、应用、运作机制、技术系统以及监管要求的系统分析。

  在证券行业,监管机构对压力测试非常重视。证监会颁布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明确要求“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压力测试机制,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公司风险控制指标进行压力测试”。 上海证监局在结合辖区内率先开展压力测试的证券公司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于2008年12月向辖区内的证券公司发布了《上海辖区证券公司财务与资金状况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机制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全面系统地从基本原则、组织实施、测试方法等方面对证券公司实施压力测试进行了指导,并要求证券公司定期向证监局报告分析测试实施情况。

  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

  1.主要研究内容

  压力测试不仅要从“点”上作深入研究,而且要在“面”上做系统分析。本文全面涵盖了以下各方面的内容:

  (1)通过对证券公司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分析,结合国内外重大金融风险事件和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前瞻性地分析证券公司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压力因素;

  (2)运用历史模拟法、极值理论分析法以及专家分析法等不同的分析测试方法,合理确定极端情况下的压力幅度;

  (3)采用Copula联结函数等方法深入分析业务相关性基础上,综合评估证券公司在极端情况下可能面临的损失;

  (4)根据证券公司净资本等风险控制指标状况,客观评价证券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并运用风险调整收益率RAROC等资本分配模型,合理调节业务规模和业务结构;

  (5)基于有效的压力测试机制既取决于模型的合理性,又取决于将压力测试真正纳入经营决策之以及具备良好的技术支持,因此本文讨论了证券公司高级管理层对压力测试的责任、行业监管层对证券公司压力测试的合理约束机制以及压力测试的技术支持系统。

  (6)为加深对压力测试各方面内容的综合应用,本文还以一个案例作实证分析。

  2.主要创新

  (1)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压力测试机制

  本文涵盖了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风险因素,以及压力测试方法、应用、运作机制、技术系统以及监管要求等各个环节,探索性地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压力测试机制。

  (2)对极端情况下不同业务风险间的相关性进行数量化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Copula函数科学地解决了压力测试条件下不同风险的相关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估了证券公司在极端情况下可能面临的总体损失。

  (3)建立根据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结果合理配置各项业务规模的模型

  本文将RAROC模型与压力测试相结合,建立了在确保风险可承受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各业务规模的决策模型。

  (4)全面纳入各创新业务开展前瞻性压力测试研究

  出于前瞻性研究考虑,本文对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创新业务运用虚拟情境分析法开展压力测试,以深入评估创新业务对证券公司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

  (5)建立压力测试信息技术系统的技术规范

  为提高压力测试效率和压力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并确保在发生重大风险时可及时开展压力测试,本文对压力测试信息技术系统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规范。

  (6)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强

  本文的针对性强,并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而是强调结合证券公司业务发展状况和压力测试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可操作的、合理的压力测试机制,重在实际运用与推广。

  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压力测试的各有机组成部分作了深入分析和阐述,从实际案例分析看,适用性和针对性较强。

  但本文仍遗留了一些问题尚需继续研究。例如,对操作风险的计量仍然停留在标准法阶段,这可能不利于证券公司积极分析并控制各潜在风险点。又如,在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后,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会日益突出,而本文对此尚未涉及。

  当前,金融危机可能已经过去,但各国对压力测试的进一步研究却方兴未艾,压力测试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将逐渐提高。对此,我们继续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提高压力测试的方法和措施,持续为提升行业风险管理能力做出积极贡献。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