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红周刊评论:研究员抄袭不算偷_股票_证券_财经

证券市场红周刊评论:研究员抄袭不算偷

加入日期:2010-7-25 14:24:14

  《红周刊》张越

  虽说这是个没文化的年代,但“文化人”却一直挺活跃。领衔新左派的汪晖,秉承“新自由主义”的朱学勤,因抄袭丑闻,一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文化人那点脏心思真不好猜,您羡慕别人的才情,剽窃过来,无非满足一下名利之欲。可如今网络多强大,干点什么小坏事儿,都容易露馅儿。二位爷难道没想过后果?是有恃无恐?是孤注一掷?是考虑不周?难说。

  证券行的抄袭就好理解多了。本周连爆抄袭事件,数名机构研究员被指窃取他人劳动成果。这事儿跟名利倒没多大关系,顶多算是工作态度不端正,偷了点儿懒。犯不上义愤填膺,也没必要跟“学历门”相提并论。

  研究员间互相克隆,基本算是不成文的“行规”。我跟分析师聊天,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报告还没写呢,在等老王的先出来,好抄几句。”过两天碰上老王,老王说报告也没写,要等老李的报告出来再说。老李的报告出来了,仔细看看,大半资料来自年报、中报,几乎原样“拷贝”。从根儿上说,大伙全都是抄董秘的,董秘则很多是抄去年的。这不光彩,却也无伤大雅,毕竟不是文学作品,谈不上太多知识产权。

  评价是非,先要明确标准。当领导的,比的是工作能力,而不是能喝几斤几两;开歌厅的,比的是“小姐”长相,而不是宵夜是否可口;维持治安的,比的是办案成绩,而不是打了多少上访群众。证券行终究是以成败论英雄的,衡量研究报告,比的是观点,拼的是市场表现。您写的再华丽,再独家,逻辑再严密,市场不认同也是白搭。同样一份看涨报告,哪怕一字不差,您在6124点发布了,就是罪人;别人原样抄一遍,在1664点发布了,那就是“股神”。

  涉及“抄袭门”的研究员,跟那帮“文化人”不同,谈不上什么历史污点,也就是一段人生的小插曲。就像这周的反弹,激起浪花几朵,却无关大局。扩容“掏”声依旧,有司利斧狂抡,政策和风轻吹,皆非大底之兆。扛过农行维稳月,我们要面对的,仍是荆棘丛生的未来。喜欢分分秒秒作战的朋友,可以先抛一次,然后等回调,既然短期上升通道建立,那么在下轨附近,还会有一次机会。

  

(责任编辑:陈然)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