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铁令证券市场红周刊:调控政策或带来业绩熊市?_股票_证券_财经

玄铁令证券市场红周刊:调控政策或带来业绩熊市?

加入日期:2010-5-2 11:35:17

  人为地延长繁荣很可能面对深度衰退的恶果。2009年的过度宽松信贷政策,换来了经济规模和企业利润的超预期增长,也埋下了股市房市泡沫膨胀的隐患。

  印钞只会误导货币幻觉

  一季度深沪上市公司盈利大增,两市1837家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63.53%,环比增长23.46%。可是截至本周五,道指今年以来累计上涨5.5%,沪深300却大跌14.42%,在全球主要股市中,跌幅仅小于希腊股市的16.71%。飞奔的GDP缘何未让A股跑赢全球呢?答案是A股不仅反映宏观经济,还是宏观调控的晴雨表。中美股市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或是美股在期待房市泡沫破灭后的复苏,A股在担忧房市泡沫在经济复苏后的破灭。

  2009年中国GDP实现8.7%的增速要更多依靠投资拉动。而投资主要源于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旦货币幻觉消失,通胀必然迅速到来。从2009年一季度至今年一季度,M2增速持续5个季度在20%之上。类似情形只在1995年四季度至1997年一季度出现过,当时中国出现双位数的通胀,“钞票毛了”的后果是居民囤积大米和油盐,消费品价格迅速飙升。而现在居民更钟意炒房和炒股。

  在行政之手的全力托举之下,中国房市泡沫的繁荣被人为地延长。今年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达每平方米5193元,再创历史新高。“尝试利用祸根之源来治理祸根。一旦信贷扩张告终,这个程序只会令危机更严峻。”希腊即将接受240亿欧元的财政紧缩计划草案也证明,货币过度扩张只会增加国民的鲁莽负债,财政过度赤字最终要用国民的节衣缩食来偿还。

  泡沫破灭拐点难以预测

  通胀预期一旦形成,企业和居民的投资判断往往陷入群体性疯狂状态。本周221家机构追捧“新股王”海普瑞,其每股148元的发行价改写了历史。从历史经验来看,管理群氓思维下的通胀预期若要迅速见效,打压政策必然矫枉过正。因为经济泡沫越大,精确打击越难实现,投资行为只有在亏损时才可能停歇。也就是说,类似2004年宏观调控导致企业利润剧降的格局,只有当政策熊市演变成业绩熊市,才可能对过度投资行为有核威慑力。

  房市无疑是重点打击对象。目前全国房价普遍高于2007年的峰值,深证地产指数却较2007年11月和2009年7月的高点,分别约有六成和四成的跌幅。显然高房价泡沫的破灭已在地产股超跌中得到反应,但要预测房市拐点却是难度极大。

  泡沫形成如堆沙成山,没有人能预测哪一粒砂子将导致沙堆崩塌。但是当大部分人都成为冒险的赌徒时,一点小小的失望情绪就足以酿成灾难性的后果。眼下紧缩的货币政策是不是戳破房市泡沫的最锋利针尖呢?

  房市泡沫破灭拖累股价

  泡沫吹得越大,破灭时财富蒸发越多,从而引发经济的大起大落。虽然政策决策者希望泡沫缓放气,但是泡沫释放的总量一样:或者像过去20年里的日本,缓慢释放泡沫但是经济难免长期衰退;或者是像过去3年的美国,泡沫迅速崩溃但是经济短期承受剧痛。

  自从央行在去年四季度提出货币政策“微调”以来,压抑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政策熊市已然出现,不过业绩熊市会否出现,却是判断后市的关键。在一轮周期里,企业利润见顶往往要滞后于房价见顶。2006年5月,美国房价到达历史高点,美国银行业2006年度净收益仍达创记录的1457亿美元。在房市泡沫破灭后,美国银行业在2008年四季度亏损262亿美元,为1990年第四季度以来首亏。2009年3月,道指跌至12年前的水平,银行业的衰败无疑是罪魁祸首。

  经验显示,泡沫破灭通常会带来资产负债表式的经济衰退,最终影响上市公司的整体利润。和以直接融资为主的美国企业融资体系相比,中国企业和居民融资的主体仍是银行。作为抵押品的土地价格出现大跌,对经济的破坏力可能远大于美国,其结果和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相似。

  货币紧缩和房市调控的政策不断出现,显示对去年信贷过度宽松的政策纠偏行动已开始。检验本轮复苏是货币幻觉下的人造繁荣,还是收入增长下的可持续增长,将是房市泡沫能否软着陆——即在房市在短期调整之后,是否继续震荡上行。如果房市泡沫迅速破灭,则政策熊市将演变成业绩熊市,离开股市为最佳选择。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