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0日,桂林三金、万马电缆挂牌上市,宣告了A股IPO窗口向市场投资者敞开,并在时隔一年之后为市场设下一个炙热的炒作题材——次新股板块。而当新股高市盈率发行机制备受争议的时候,A股市场的中坚力量——机构资金,不仅在一级半市场的网下配售中例牌收囊新股,更在二级市场中上演了一幕幕“抢筹”行情。从选股思路、操作方式及市场号召力来看,机构资金的动向都比难以捉摸的游资更具参考性。事实上,本报在日常版面中特设“资金流向”一栏追踪、分析每日机构动向,已经获得了市场验证和读者认可。时隔半年之际,本报特汇集近五百条机构资金在次新股(包括上市首日)龙虎榜上的买卖操作记录,力求向读者呈现一幅活跃机构资金的运作轨迹。
累计买入89亿元 频频光顾中小板
截至上周五,沪深两市的次新股龙虎榜中,机构累积上榜记录为450次,涉及资金总额达115亿元。机构采取买入操作的资金额高达89.04亿元、卖出资金额为25.98亿元。这意味着,自去年7月10日新股上市开闸以来,机构资金已向次新股板块净买入63.06亿元。其中买入中小板次新股的总额为30.60亿元、主板次新股则为51.34亿元,而创业板亦获得机构资金流入7.1亿元。
庞大入市金额背后,机构资金染指次新股数量也高企在105家,占去年以来次新股总数(211家)的49.76%。其中,主板市场的个股为12家、创业板股为35家,中小板股则多达58家。操作方向上,40家个股获得了机构在龙虎榜上的净买入、25家个股获得机构的净卖出,40家个股则获得机构双向操作。
从细分市场看,450次上榜记录中,主板市场贡献69次,涉及包括42次买入记录。其中中国国旅上市以来获机构资金在龙虎榜上的买入记录为8次、卖出记录为4次,系主板市场中最受机构关注次新股;中小板市场中的机构累计上榜记录为250次,包括176次买入记录。其中世联地产获机构买入12次、卖出7次,成为中小板中最受机构关注次新股;而创业板中机构累计上榜记录为131次,包括59次买入记录。其中合康变频以买入10次、卖出6次最受机构“青睐”。从以上数据可明显看出,自去年次新股板块粉墨登场以来,中小板次新股已成为机构资金在二级市场上的“密集轰炸”标的。
机构资金频频光顾中小板次新股,一方面是因为去年IPO以来,在中小板上市的个股基数较主板、创业板大,另一方面也与大盘振荡加剧、中小板股的炒作潮起有密切的关系。据记者统计,若不计去年7月至9月(该时段上市的新股数量有限),去年10月、11月机构资金在次新股板块上的操作记录分别为19次、21次,且主要集中于中国建筑、四川成渝、中国国旅等主板次新股上;去年12月机构的操作记录降至16次,对应大盘振荡加剧的整体走势。随着今年2月份大盘振荡走稳、中小板的炒作迅速升温,机构资金在次新股板块的操作次数也相应增长至87次,至3月、4月更放大至108次、114次。
尽管究竟是机构炒热了中小板还是中小板吸引了机构的热炒是一个“蛋鸡命题”,但“船大难掉头”的机构资金频频“围猎”中小板股甚至创业板股,本身就应引起投资者的高度关注。“机构出击中小板,是对周期性传统行业的失望、对新兴产业成长性的期待。”某私募人士对此评论道。
辉煌科技、世联地产成经典之作
作为A股市场中最受关注的资金,机构的动向往往成为投资者操作的参照标准之一。而在次新股的操作中,机构资金也表现出极强的操作能力。
据记者统计,获得机构资金买入操作的80家个股,除上周五新入驻的金利华电、碧水源、新纶科技三只个股外,有71家个股在机构介入次日后的最大涨幅皆为正收益。
从具体的个股的建仓金额来看,获得机构资金单笔买入额最大的系华泰证券:3月5日,一家机构买入该股10.43亿元,成交均价为22.15元左右。早在2月26日该股上市首日,一家机构资金便已抢先买入4243.90万元。不过,尽管在二级市场上获得机构资金的扫盘,但华泰证券在机构介入后出现一波冲高回落的走势,现价已远远低于机构的建仓成本。而中小板次新股机构单笔最大买入额则花落汉王科技:3月4日一家机构在该股上市次日强力买入1.69亿元,随后该股一路攀升,尽管机构在4月19日抛售1060万元,但依然无法阻止该股股价由80元最高涨至156.25元,上周五已创出上市以来新高。创业板方面,万邦达在3月2日获得一家机构买入5534.29万元,成为机构在该板块单笔最大买入操作纪录。
而从累计买入总额来看,中国建筑在去年7月29日上市首日获得三家机构合计买入13.11亿元后,陆续获得两家机构买入,以15.6亿元的机构资金流入额据榜单首位。华泰证券、中国北车则分别以10.85亿元、8.53亿元紧随其后,但三股自机构资金入驻以来的表现皆不乐观,尤其是中国建筑在机构入驻后的最大跌幅高达42.86%,丝毫不具“稳健”色彩;而中小板该股中,大北农以4家机构累计买入3.36亿元成为板块中机构建仓额度最大的个股,不过该股在机构介入后受大盘拖累冲高回落,现价仍远在机构的建仓成本之下;创业板方面,万邦达依然是领军品种,5家机构买入1.12亿元后,该股的最大涨幅高达61.72%。
从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去年以来机构砸向主板次新股板块的资金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个量上都绝非少数,但大盘股整体低迷的表现,却未能令机构资金赚钱(或大赚一笔),唯一令机构资金能挣回些“颜面”的,则是2月8日与游资共同炒作二重重装,该股在机构现身后的至今最大涨幅为51.06%(但流通盘仅2.4亿股的二重重装也应算作是一只“准主板股”).
事实上,为机构资金操作水平“正名”的,依然来自中小板股甚至创业板股。
去年9月29日方上市的辉煌科技,上市首日便获得了机构资金青睐,一家机构买入366.41万元,居龙虎榜买入前5的次席;10月12日两家机构一买一卖显示出主力资金对该股走势分歧,而这种分歧在今年3月25日显得更为明显:一家机构买入451.78万元、两家机构合计卖出1823万元。事实上,辉煌科技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证明了看好它的资金没有选错:该股自上市后,一路盘升,就算是在上周的振荡格局中亦能录得7.83%的周涨幅。若以机构介入次日计算,该股的区间最大涨幅已高达209.75%!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中小板次新股世联地产上,该股自上市以来获得12家机构陆续买入1.77亿元、7家机构资金抛售6188万元。若去年8月28日介入该股的机构资金能坚持持有该股至去年11月底(的确有机构在11月6日小额卖出),则区间最大收益率将达180.82%!不过,从近期管理层重手打压房地产的角度出发,4月12日、13日连续做多世联地产的机构资金不仅将面临该股连续下跌的现实,更需面对地产板块接踵而来的利空预期。
而未录得机构资金抛售记录的强势股,则应属于亚太股份,该股在去年8月31日获一家机构抢筹971万元后,10月29日再获一家机构买入1301万元。而以第一家机构资金买入后计算,该股至今上涨95.39%,最大涨幅则达129.81%。
“挖坑”盘整再拉升成常态
或许正是因为在中小盘次新股上屡屡尝到甜头,向来以“价值投资”为标榜的机构资金在中小板、创业板次新股上的操作仿佛丝毫不理会市场对次新股高市盈率发行的“估值”之争。事实上,令机构资金充分“享受”二级市场上的丰收,却往往是发行市盈率高得令人眩晕的个股。
据记者统计,进入机构资金“法眼”并获得机构资金强力挺进的个股中,有67家在发行时的摊薄市盈率超过了50倍,其中,发行市盈率为124倍的世纪鼎利、117倍的东方财富、107倍的合康变频、87倍的普利特等“估值超标”的次新股在上市以来清一色地表现强势,机构介入后的最大收益率也全部超过30%。而相关个股的股价也并非近期市场重点炒作的低价股。
是什么因素令机构资金甚至市场投资者的“惧高心理”消失殆尽?
这或可从相关次新股的业绩上找到答案。据记者统计,在机构染指的105只次新股中已有25家公布了今年的一季报,当中除积成电子、辉煌科技净利润为负外,其余个股一季度业绩全部告喜,其中世联地产的同比增长幅度达91倍,汉王科技、太极股份、水晶光电、亚太股份、焦点科技等个股的业绩增长幅度则超过100%。
“所谓的高市盈率毕竟对应的是2008年度的静态业绩,成长性突出的想中小板、创业板次新股完全可能在今年摘掉‘高估值’的帽子。因此无论是从投资还是投机,机构资金重点炒作中小板股并无可厚非。”上述私募人士表示,尽管炒作中小板、创业板次新股受大盘振荡等环境因素驱动,但从估值上否定这种操作并不客观。
需引起注意的是,机构资金在次新股的炒作中盈利的方式主要有两类:直接拉高,“挖坑”、盘整后再拉升。据记者统计,在机构入驻后最大涨幅超过36%的37只个股中,有14只个股在迎来主升浪前都存在明显的下跌洗盘动作,比例达38%。例如东方园林在去年11月27日获得机构资金买入3525万元后,冲高回落盘整了17个交易日,下跌幅度达12%。但随着均线系统的出现、支撑,该股迎来的飙升却令人叹服:15个交易日内涨45.51%、至今最大涨幅高达129.81%!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博云新材、潮宏基、普利特、焦点科技等个股上(本报皆在日常版面中明确体现),由此可见,尽管机构建仓后立即大涨的几率较大,但机构资金的“洗盘”技法依然值得投资者注意,尤其是当相关中小盘个股股价下杀至机构成本左右时的爆发力。
目前来看,除主板大盘股、中盘股外,在机构巨额入驻后股价未大幅拉升、仍未脱离机构建仓成本的相关个股尚有大北农(累计买入3.36亿元)、昊华能源(累计买入2.44亿元)、亚厦股份(累计买入1.66亿元)、东山精密(累计买入4900万元)、黑牛食品(4188万元)等,后市仍值得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