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贷比再达标大限将至_银行吸存各显神通
周静雅 韩婷婷
受益于3月新增贷款放缓,银行3月增量存贷比大幅下降,只有32.53%。这使3月末,全部银行类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达到66.72%,比2月末的67.58%下降近一个百分点。
这或许让不少银行稍微松了一口气:按照银监会的要求,6月末前,所有银行的存贷比必须达到75%。
动态监管、时点冲刺
《sohu》近日了解到,对于存贷比指标,监管部门的要求基本上可以用“动态监管、时点冲刺”来总结。
“(存贷比)是动态监管,每个月都要向监管部门报送指标,每个月都要将超标存贷比压回到75%。”一位城商行高层人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国内银行存贷比不得超过75%,这是商业银行法的规定。
但事实上,长期以来,部分中小银行的该项指标没有达到该要求。如深发展、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屡次超过75%的存贷比上限。
“其实监管层一度曾弱化、淡化了对这个指标的监管。”一位银行业分析师如此认为。在其看来,存贷比最初是出于防范风险考量而提出的目标,但在国内实际上成为了信贷规模控制的手段。
比如2009年1月,此轮信贷高潮的前期,银监会调整了部分监管政策,其中包括“允许有条件的中小银行适当突破存贷比”。
“监管层会有几个比较注重的时点,比如上市银行的年报、中报肯定会披露这一数据,监管层会要求尽量达标。”在这位分析师看来,存贷比指标对于风险约束的用处并不是很大,尤其是资本充足率指标被强化后。在资金来源多样化的西方银行中,不少银行的存贷比都超过100%。
而且在国内,存贷比的计量方式也曾引起异议,因为国内的贷款统计包含票据融资。“但这部分很容易转化成现金,”上述银行业分析师称,深发展存贷比一直居高不下就是因为贷款中贴现和转贴现金融庞大。
上述城商行高层也称,“如果不算这部分,所有的银行都不超标。”不过,他认为,存贷比指标仍是有意义的,“银行贷款月初放出月末收回的情况很少,在存贷比指标上做大的手脚并不容易,监管层能很直观地看出这一点。”
而同时,“银行关注自己的负债状况也很重要。”一位中型银行公司部老总认为,“做银行不关注负债是错误的。金融危机证明,银行倒闭不是因为亏损累累,而是流动性枯竭。”
银行揽存压力大
从银行的角度看,存贷比的现实意义是约束了银行的放贷规模。
“存款增长是贷款投放的刚性要求。如果存款上不去,贷款基本免谈。”一位中型银行高层人士近日在内部会议上如此警示。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企业的贷款需求大大增长,但信贷规模紧张。“企业不能融资,就会动用自有资金,造成银行存款下降。”上述城商行高层说,贷款如数出去,存款数量下降,导致各家银行揽存压力都很大。
而据记者了解,一家中型银行今年前两月存款下降了150亿元。“有去年末冲时点的原因,也与今年存款意愿不足有关系。”该银行人士分析称。
上述城商行高层人士还表示,今年银监会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出台后,造成中小银行揽存压力更大。“中小银行信贷覆盖的产业链不全,”他称,比如钢铁行业,从铁矿石到成品出厂,全流程链条可能在一个大行系统内解决融资问题,而当采取受托支付后,不管企业资金如何流动,都会在该大行系统内进行。但中小银行可能只有经销商融资,其他环节不在本行,这造成很多贷款贷给企业后,贷款回笼并不在本行。“给中小银行的资金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吸存花样翻新
但吸存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并不容易。
首要原因是网点相对较少和客户基础相对薄弱。“中型银行中除了招商银行,大部分银行的个人业务经营都有限,不可能太多依赖个人客户。”上述银行业分析师坦言。
事实上,大行的存贷比较中小银行低不少,工行、建行基本在60%左右,中行则近70%。中行因去年凶猛放贷,存贷比猛增,但也与其国内客户基础薄弱不无关系。
银行多采用优惠措施吸收存款。在各个银行网点,不管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鼓励客户存款都坦然存在。“定存20万办理贵宾卡”之类的招数已是最基础手法,各式各样的固定期限定存理财产品也是屡见不鲜。
更多的银行则更依赖对公客户。比如强化贷款的派生作用,“以贷吸存、以贷增存”,这也是以往银行多采取的传统方式。“但近年贷款规模已经限定,以贷吸存就不太可能。”上述城商行高层称。
比如强化对机构客户存款的营销。“在各类财政存款收支账户营销上多下工夫、多投入。”近日,某中型银行如此要求各分行。
比如强化中间业务对于存款的拉动。“做好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信托这些发行的工作,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也可能带来大额存款。”一家中型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如此认为。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