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盈舟 北京报道
1月28日,东亚银行在港交所公告称,2009年6月该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就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及出售工商东亚股权签订的协议如今已经完成,工商银行海外扩张再落一子。
在2009年,像工商银行这样大举进行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还有很多。研究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并购市场完成了294起并购交易,其中235起披露了价格,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331.47亿美元,接近2300亿元人民币。此外,海外并购交易在数量上仅占中国并购市场交易量的12.9%,但其并购金额比重却高达48.6%,同比增长高达90.1%。
其中,以中石化、中石油、中国五矿等为代表的大型国企更是在海外并购交易中担当了绝对主力,其交易量占海外并购交易完成总数的近六成,交易金额则占海外并购交易总额的九成多。
显然,“在全球仍陷入金融危机的阴影中时,国内的4万亿刺激政策及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让中国企业提前复苏。”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李鲁辉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而这些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恰恰抓住了这次机会加快了自己走向海外市场的速度。
国内并购热情不断高涨
中国经济在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可以说成功实现了从衰退到复苏的转变,国家统计局1月21日宣布,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7%,超过年初8%的增长目标,其中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达10.7%。
伴随着经济复苏,中国企业的并购热情也空前高涨。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2009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294起并购交易,同比增长59.8%;其中235起披露价格的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331.47亿美元。尤其令人惊讶的是,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尽管仅占中国并购市场交易量的12.9%,但其并购金额比重却高达48.6%,同比增长高达90.1%。
“很明显,中国的并购市场正在迎头追赶”,毕马威香港并购咨询部主管及合伙人周弋邦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中国市场目前的交易量尚不到全球并购市场的8%,但不可否认,中国的并购市场已经风生水起。
的确,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资和外资在跨国并购交易中的地位开始迅速发生逆转,2009年,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力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展开了大规模的并购活动,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饱受危机影响的外资企业却在国内的并购中金额大幅下降,海外并购与外资并购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李鲁辉告诉记者,国内企业在2009年的海外并购交易中披露的金额达到160.99亿美元,占中国跨国并购市场交易金额的86.1%,而同年完成的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披露的金额仅为25.94亿美元,只有中国并购金额的16%。
资源类企业争夺升级
央企成为绝对主力
实际上,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1992年首钢总公司以1.2亿美元收购秘鲁铁矿公司全部资产。其后,包括中投、国开行、工商银行和中国平安等诸多机构纷纷在海外进行大手笔的并购活动,至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金融机构的海外并购投资均出现不同程度亏损时,中国企业开始正式成为国际并购市场上的绝对亮点。而在去年抛向并购市场的2300亿巨额资金中,央企无疑是最大的主角,而且并购目标明确——直指能源矿产类企业。
李鲁辉告诉记者,在国内外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进一步加快在能源、矿产等资源行业上的扩张速度,不仅可以买在相对的低价,而且成功的几率也远远大于以往。
记者发现,在2009年中国并购市场完成的10大并购交易中,资源类的并购事件就占到了八例,其中中国石化以75.02亿美元(约合513亿人民币)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成为本年度完成的最大规模并购交易。而全年的并购中,仅能源和矿产两个行业并购金额就高达156.63亿美元,占全年海外并购总金额的97.2%。
“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资源类企业的并购交易风险相对较小,并购之后的整合重组较为容易。”李鲁辉告诉记者,另一方面,也与国际商品价格大幅回落有密切关系,“资源价格的回落不仅使海外资源性企业的估值相应降低,同时也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也因此,以央企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中投投资诸多金融机构失败的案例面前,纷纷开始将并购目标转向以能源、矿产为主的资源类并购。
“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具有战略价值的实物资产,而且并购之后的整合过程也相对容易,同时在并购资金方面,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国家政策方面支持。”上述人士表示,不过他同时也指出,海外并购整合能否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并购交易后的管理,与并购之前的方案设计和尽职调查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相信2010年中国的并购市场还将更加活跃,但是对于那些有计划海外并购的企业来说,先制定严密的整合计划后再进行并购交易,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