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专家热评今日证券市场走势_顶尖财经网

众专家热评今日证券市场走势

加入日期:2010-12-22 20:05:59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叶檀:按照央行的主意 明年需要的不是加息
  在《中国金融》第二十四期上,央行官员朱微亮与吴晓光发表了题为《利差管理的经济含义》一文。
  利差管理是寻找控制流动性的第三条道路。所谓利差法,即控制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差额,其中包括存贷款利差管理、长短期利差管理、存款利率上下限区间或者贷款利率上下限区间管理、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利差管理等多个方面,既不是加息等价格手段,也不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手段。
  央行官员最近发表的一系列言论,充分地发挥了金融官员云山雾罩的特色,大概像格林斯潘一样,是为了防止市场兴风作浪。此处利差管理也一样。难道我们没有动用利差管理法吗?我国银行收益90%来自于存贷款利差,实在是将利差管理发挥到极致,充分地让银行实现了无风险盈利。
  通读全文,你会发现作者真正想表述的是,放开利率市场化的权限,让央行拥有比目前更大的利率制定权。以往的利率管制是集中资源大干快上、高速投资的经济模式所必须,而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往的利率定价模式已经不符合市场所需,但又不可能一步改革到位,彻底实现市场定价,因此需要走中间道路,比以往的非市场化更市场一步,比彻底的市场化有所控制,这样才能实现软着陆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最近,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各个场合大谈特谈利率市场化:12月15日,在北京大学专门讨论了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关于金融部分,第一句话就是 建立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12月17日选择第二句话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总体而言,是中国金融机构改革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条件的硬约束,可以扩大利率市场化的范围。换句话说,就是可以实现更灵活的利差管理法。
  这样的表达方式在中文的特殊语境下很清晰,但在市场的语境下解释起来实在成本过高。这不,《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作了个摘要,标题竟然是《央行官员:加息可能阻碍中国经济软着陆》,基本属于驴唇不对马嘴,但这一摘要内容出口转内销,到处流传,这些估计会让央行官员哭笑不得。
  目前中国经济中存在一系列的两难处境,加息担心影响软着陆,会引发热钱流入,银行资金较紧,但社会资金泛滥,为前途未卜的房地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商业银行不停止向房地产市场贷款,按照信托成本和民间资金成本,所获收益在20%以上,可谓一本万利。银行向房地产商与房地产投资者张开钱袋,不过代价是付出高息,搭上你未来数十年的生活质量。
  目前的货币政策确实动辄得咎,监管层为力保全年信贷红线不失。据悉,为了防止全年信贷突破7.5万亿元,监管层暂停固定资产贷款,以防止经济过热。对于监管层的能力不必怀疑,如果到了7.5万亿元的关口,只要一声令下禁止各家银行放贷就能守住红线。但保得住红线,不一定意味着信用泡沫变小。事实上,我们的信用泡沫一直在上升,银行的信贷收缩成为民间资金活跃的背景,各种各样暗度陈仓的手段层出不穷。
  银行为规避检查将资产纳入表外,为做大资产规模互相购买资产,真是兄弟情深。据统计,2009年我国的信贷规模是9.6万亿元,而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在2万亿元以上。在表外资产银信通等产品受限时,直接委托给信托公司赚取手续费,而在信托受到监管时,则通过消费信贷等暗度陈仓,促进内需政府总是鼓励的吧。
  这真是一场累死人的猫捉老鼠的游戏。这还不算完,这里在收紧信贷,那边以其他开工发放的资金源源不断。以债券为例,我国业已进入债券市场大发展的时代,根据中国结算公司11月的数据,11月的债券发行量合计达到6130.33亿元,本年总计91804.88亿元,超过货币大量发行的2009年86474.71亿元的规模。其中记账式和储蓄国债30106.48亿元,其他的债券都可以直接转换成购买力。谁说中国信贷紧,信用泡沫就小了?只会比去年大。央行其实在暗中扩大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大社会流动性。
  面对银行与货币政策的困境,央行的办法就是利差管理,不必由央行宣布加息,只要控制住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任由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即可。既不兴师动众,银行有了稳定的生财之道,经济热度也会下降,而市场化利率也朝前推进了一步。
  按照央行的主意,明年需要的不是加息,而是扩大银行的自主利率浮动区间。

 

  谢国忠:打击通胀停在嘴上 不加息源于维护国企
  美国、欧洲和中国仍在希望,不用太大动作即能稳定当前局势,希望通过拖延来解决诸多难题。这种做法正推动通胀至一个新的高度。有些危机难以避免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金融市场已经准备好收尾了。未来两个星期,交易量会很低,交易员们会去度假,不是去滑雪,就是去暖和点的地方。无疑,2010年是宏观消息主导的一年。大部分时间,市场踩着宏观消息的节拍起伏。这一年结束时,美联储重申量化宽松政策,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庞大的财政刺激法案;中国在探讨如何抑制通胀,却坚持不加息;欧洲还在主权债危机中苦苦挣扎。这些事件的意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2011年的走势。
  美国仍在不遗余力地进行财政和货币刺激,以解决经济困境:高失业,高负债,及庞大的财政和贸易赤字。这种做法的理由,是只要经济维持下去,问题会越变越小。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出问题,就像汽车抛锚。如果有人帮着推汽车,直到它自己打着火,问题将不复存在了。过去二十年中,人们都这么想,正是如此才导致了2008年的危机。让问题不断累积,直到最后汽车根本无法启动。前两年的大规模刺激手段效果不佳,美国人的反应是采用更多的刺激。这将导致另一场危机,也许就在未来这几年。
  美国财政刺激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想让奥巴马能在2012年连任。他们当然有可能达到目的。但如果要让美国经济能比较体面,令奥巴马得以连任,就需要有三个条件:新兴经济体继续通胀,维持了美国的出口;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支撑了美元的价值,抵销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原油价格不会飙升,以减少美国刺激政策的效果。
  但事情也可能不朝这些方向发展。今年12月,市场最重要的变化,是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了100个基点,国际原油价格超过了90美元/桶。这样的两个水平还不足以引发另一场危机。历史上平均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接近6%,目前是3.4%,还比较低。2008年,石油价格曾飙升至150美元/桶。只要国债收益率没超过历史平均水平,油价还没到2008年的高点,美联储还不至于惊慌。
  不过,上述两种情况还是有可能在明年发生的。市场逐渐倾向于认为,美联储的真正目的是用货币化手段洗掉美国的债务。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在鼓励美国政府,企业和家庭在短期内重新融资,而且不必担忧长期利率,因为即便美国国债市场崩盘,美联储也不会改变政策。但如果美元发生危机,美联储有可能改变政策,因为这意味着恶性通货膨胀。外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依然数量巨大。如果外国投资者抛售美国国债,逃离美元,美联储大概没有胆量像1998年俄罗斯做的那样--通过恶性通胀违约。
  美元得到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支撑。2011年,欧洲很可能解决不了危机。如此一来,美元将得到支撑。美联储可能会实行第三轮、第四轮甚至更多的量化宽松政策,而不用担心后果。
  美联储的理想状况是,美元逐步贬值,以反映美国的高通胀,及短期利率大大低于通胀率,也即负实际利率。如果美联储能在将5%的负实际利率保持十年,美国的负债可减少40%,会回到历史平均的水平上。
  但是,如果欧洲能找到一个解决其主权危机的方案,例如,把救助基金增加一倍,美元有可能大幅贬值。石油价格将因此飙升。这对美国消费者来说,相当于加税,会抵销刚通过的财政刺激的效果。一旦美联储觉的其政策弊大于利,它可能改变政策。
  欧洲需要清晰地说出其解决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做法。欧洲急需一个类似于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这样的机制(第11章重组的根本目的是拯救企业,使企业摆脱无力偿债的困境,重新恢复生机和活力。按照第11章的要求,企业将凭借未来收益支付部分或全部债务,而不是通过出售财产来支付。为此,第11章规定了一系列支持破产公司的条款,以增加其持续经营的可能性。债权人收回资金的努力被中止了,债务人企业将停止支付本金和利息,直到重组计划付诸实施。)。这个方法的症结在于债主们是否愿意放弃部分债权。由于欧洲银行,尤其是法国、德国和瑞士的银行持有大量主权债务危机国的债权,让它们放弃分债权可能引银行业危机。因此,欧元区必须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欧元区比美国和日本都要健康。它的国际收支良好,国家和家庭债务水平要比英美低。虽然作出决定的速度慢,但它最终还是会做出决定。我很乐观地认为,欧元区债务危机会在2011年得到解决,如此一来,美元会遭受可怕的打击。
  中国正嚷嚷要打击通胀,但暂时看起来,所谓的打击也只是嘴巴上说说。最近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即是为了展示决心。但央行在出售央票时不太顺。上调准备金率更像是央票替代品,只是更便宜些,而不是打击通胀的新手段。显然,这种数量型政策不太有效。银行系统外的信贷扩张弥补了系统内的收缩。令人费解的是,为何中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改用利率政策呢。
  通胀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存疑,令市场怀疑中国解决问题的决心。如果遏制通胀只是嘴上说说,其目的恐怕是为想让价格上升,抵销过去货币增长,同时不至于让债务人受苦,因为负债的主要是国有企业。
  美国、欧洲和中国的事情说明,三大经济体仍在试图蒙混过关,也即,不用太大动作即能稳定当前局势,并希望通过拖延来解决诸多难题。这种做法正推动通胀至一个新的高度。全球经济过渡到高通胀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些危机不可避免。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