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捷证券市场红周刊:看报告不如听市场的话_顶尖财经网

郑捷证券市场红周刊:看报告不如听市场的话

加入日期:2010-12-19 16:55:53

  并非困难的选择

  《红周刊》:上期考虑的最坏情况,暂时没有发生,反而是周一收出大阳线。只是其后走势很弱,似乎可操作性也较差。

  李永宏:年关将至,机构们也抓紧最后的时间尽量折腾。无论是上周提到的“两车”,还是本周的联通,人为的迹象都十分的明显。对于大部分公众交易者而言,是选择离场还是继续战斗似乎并不应该是一个很难的选择。

  你知道现在有些房地产公司的资金链已经出现很大的问题了,他们短期借款一个月的息口甚至给到了10%以上。如果你是机构,你觉得是做这种生意好呢,还是投入不明朗的股市更有利呢?

  《红周刊》:你曾经说过,做一个股票翻番,机构能赚30%就已经满意了。现在借3个月就能净赚30%,当然不错了。

  李永宏:这就是了,再跟你说一个情况。据中金所统计,中国股指期货第一批交易者,至今活下来的不到一成,就是说那90%都牺牲了。他们现在要我去给他们讲如何操作。

  《红周刊》:90%都死了,那现在每天的交易量还这么大?

  李永宏:剩下来的都是我们了,当然还有新开的户。不过行情肯定不如之前那么好做了,从理论上说,我们之前在期指里赚的钱就是这死去的90%的交易者提供的。这听起来似乎很残酷,但市场本来就是战场。从另外角度上说,未来期指交易将更难做,因为活下来的都是精英。

  不如听市场的

  《红周刊》:最近部分机构好像很看好低估值的银行股

  李永宏:机构里写报告的和做交易的从来是不一样的。看看银行们的形态吧,只要一根大阴线,大部分就该破位了。你看这次反弹,银行基本没动。

  《红周刊》:那你平时是如何看报告呢?

  李永宏:最好的情况是,我看着报告上写的股票名子,在电脑上敲出来,如果形态好我就放在股票池里,如果不好就再也不看了。

  《红周刊》:机构也是纯技术派?基本面不看吗?

  李永宏:这里面有一些内容需要说明。其一,机构做交易也分两种,一种是自己主做,一种是跟势。在自己主的那些股来说,肯定得做基本面的研究。但这种基本面并不是20多岁小研究员跟大伙一同去调研得来的报告,更不是什么F10的资料。而是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密切的跟踪,机构甚至会比公司多数管理层还要了解公司的运营。

  而如果不是你主做的股票,即便你是机构,那也别异想天开地去影响它原有的行情。

  《红周刊》:一些公募基金认为2700点附近是铁底。

  李永宏:听谁说也不如听市场先生说。依法不依人才是最高原则。全国目前670多只基金的经理,如果按照成熟市场从业满十年才能当基金经理的标准,只有不到十人满足这个条件。70%的经理刚具有3至5年以上的从业经历。所以,我们应该听谁的话呢?

  别接最后一棒

  《红周刊》:投资者听你说的话后心里会拔凉、拔凉的。

  李永宏:呵呵,其实我一直提示最坏的情况。永远把风险放在第一位是投资的首要原则。我现在担心的还是经济。房地产之后的新经济增长点本来应该是技术软件,但目前基本没看到什么希望。国人的浮躁也为明年的经济埋下了太多的隐患,一旦被引爆,经济二次探底的表现和市场下跌没什么区别。

  《红周刊》:忽然想起来,你说的铜和橡胶行情还没走完。但是这些生产原料,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是不是也会在某个时点被引爆呢?

  李永宏:这是肯定的。现在很多物资涨价并不是因为消费需求旺盛,而是投机需求。比如,电缆厂买铜也不是为了造电缆,而是盼着铜涨价给他们带来利润。囤积就相当于股票上是锁筹,只要再有一点外力,这个泡泡就会越吹越大。但泡泡破的时候总会来到,到时肯定会有很多人会把这些物资砸在手里。

  《红周刊》:什么时候破呢?

  李永宏:这个只能走着看。就铜、橡胶和油脂目前来看还是有上涨空间。如果铜再涨,这边有色也会跟随。听上去似乎很可怕,其实证券市场一直就在做着这个循环,所以有机会还是应该勇敢地参与。只要听市场的话,时刻注意风险,不做接最后一棒的人就好了。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