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证券市场新定位_顶尖财经网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证券市场新定位

加入日期:2010-12-14 7:15:14

    □ 董少鹏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过去5年的成果和经验作了总结,在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对明年经济工作作了展望和部署。透过其中有关论述,我们对证券市场在未来5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进程的作用和地位,可以有一些新的认识。

  第一,宏观政策坚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基本取向,为证券市场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策基石。

  宏观经济政策稳定与否,对于证券市场有着立竿见影的影响;而能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同样也事关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事实上,近年来,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更加明显,一个传言或者专家的一个建议都可能影响到市场走势。

  自12月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明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有关宏观政策转向的猜测不断。笔者认为,宏观调控政策如何抉择,首先要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符合把握主动权的大方向。为此,过于强化“转向”的概念可能失之偏颇。

  这次会议在阐述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时,使用了“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字眼,并再次强调要增强“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会议还指出,宏观调控的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就是说,2011年宏观调控仍是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稳通胀三者的协调关系。

  当然,鉴于去年和今年货币投放量较大,有必要回收流动性,所以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过,“稳健”并不等于“大转向”。“稳健”是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为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健积极和审慎灵活,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保持。这是为了防止刺激性的经济政策过快地退出,留有一定余地。当松则松,当紧则紧,松紧适度,一切以实际效果论。这就是所谓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宏观经济政策在提法上可以有倾向,但在执行上务必“平衡”和“有效”。我认为,“积极稳健”的提法符合“平衡”理念,“审慎灵活”的提法符合“有效”的理念。

  在人民币汇率博弈问题上,会议以“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来表述,也符合“平衡”、“有效”的宏观调控理念。

  宏观政策的平衡和有效,是确保经济平稳增长、通货膨胀温和可控和结构调整稳妥推进的保障,也必将对证券市场稳定发展和改革开放提供政策基石。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为证券市场创新发展打开了巨大空间。

  按照部署,2011年和整个“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将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此,要在需求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方面布好局、下功夫、见实效。为此,也要在国际贸易领域进行结构调整,“有效发挥我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努力拓宽国际经济合作途径,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而实现这些结构调整,就要进一步有序地推进一系列改革,既包括经济领域的改革,也包括非经济领域的改革。

  证券市场作为连接投资者和筹资者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资产实现市场化估值的重要平台,可以从投资融资、并购重组、贸易流通、科技创新等多个层面提供支持。在各层级、各领域结构调整中,证券市场也将获得上市、交易和并购的各种资源,丰富证券市场发展的内容。

  会议特别提出,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揽子计划与“十二五”前期投资项目衔接工作。我们认为,这也是对有关“4万亿投资完成后经济增长是否没有后劲”的一个回应。

  从长远来说,经济发展的动力要靠结构调整,要靠机制改变,但是,任何改革都不能在经济增长大起大落甚至中断的形势下推进。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需要在经济保持一定的、平稳的增速的前提下进行。基于此,保增长依然是2011年的硬任务。

  所以说,4万亿投资完成后经济增长依然有后劲。严控投资产能过剩行业、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与继续保持合理适度的投资力度,不是一对矛盾,而是可以统一到“保增长、调结构、稳通胀”的总体要求上来。

  第三,金融和证券系统在“改革顶层设计”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这次会议在阐述“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时,提出“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的概念,并以此强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的要求。

  笔者认为,“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是对经济社会宏观管理改革设计的新提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32年经验基础上的理论升华。“改革顶层设计”与民生、公平、正义息息相关,也与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息息相关。研读会议提出的相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主要包括收入分配、财税金融投资体制、资源环境、资本市场、集体林权制度、国有企业。这些领域和环节既有改革难点,也有发展薄弱点。

  这些方面都与整体经济体制密切相关,与民生和公平正义相关。这些方面都与金融体系、证券市场相关。同时,针对资本市场发展,提出了“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要求。所有这些,都说明金融体系、证券市场将在“改革顶层设计”中占据更加突出的地位。

  这次会议在分析国内外形势时,把对形势的判断与“我们怎么办”紧密结合,提出“要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的特点,努力培育我国发展新优势;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的特点,努力增强我国参与能力;准确把握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的特点,努力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准确把握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特点,努力发展壮大自己”。这些提法,意在强调时刻把握发展和变革机遇,继续把握好经济工作的主动权;也对把握证券市场工作有现实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培育我国发展新优势”,就要求证券市场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转型上有所作为;“努力增强我国参与能力”,就要求证券市场在增强中国资产的国际定价权、市场的国际话语权方面有所进展;“努力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就要求证券市场在科技创新、产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发挥支持作用;“努力发展壮大自己”就要求证券市场与整个改革开放同步,在经济实力壮大的同时,也实现证券市场的发展壮大。

(责任编辑:郝艳)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