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研究员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经常折腾自己观点的一群人了,而且不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还是错误,都会时不时地拿出来折腾一番。现在,我们又在思考我们对通胀的判断。
今年以来,对于通胀我们一直认为,鉴于气候异常和货币供应的大幅度增加,通胀上行是早晚的事情。当通胀真正上行的时候,则形势可能变成“墨菲定律”:变坏的事情总是会变得更坏。
但是现在当我们看到中国的通胀,尤其是通胀预期如火如荼的时候,在全球市场我们并没有看到通胀的进一步上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者至少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没有看到全球的通胀如国内恐慌心理所能代表的速度上行,无论是老百姓层面的还是债券市场层面的(股票层面的心理比较复杂,姑且不论)。
缺失的全球通胀环境让我们思考,是否当前社会、投资界对通胀的反应有些过度?这种思考不是说去考虑通缩的可能性,而是考虑是否通胀不会像我们所恐惧的那样强大?
我们知道,在国家层面来说,一场大的通胀需要内因(流动性、生产下降)和外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共同作用。如果国际环境不支持大范围的全面通胀,则我们当前的通胀问题主要取决于其中的一个因素,即国内流动性过分充裕。如果这种说法成立,则可以解释为何央行到目前为止主要选择控制贷款、调高准备金,而没有加息。
更细一些,从通胀的构成原因上来看,为何国际经济尚未出现大规模的通胀,主要是由过于缓慢、片面的复苏造成。就大宗商品来说,当前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不完全是以经济需求为因,一部分反映的是投机和对货币贬值的担忧。此外,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我们至少没有看到其库存能表现出一个大通胀所需要的短缺。而从经济上来说,当前全球的经济复苏仍然在艰难的进程中,能给大宗商品带来大量消费缺口的行业并没有迅速回暖。同时,从信贷、生产等层面来看,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还远没有到一个过热的地步。
从以上的分析来说,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两个结论,即:一、当前的国内通胀主因是流动性过剩,次因才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到目前为止,管理层主要从行政和信贷、而非资金成本上进行调控,可能反映了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持续性可能不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么强,其未来能够持续大幅走强的可能性,也许不如我们所担忧的那么大。
如果说以上的分析是对的,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即未来加息的可能也许没有市场所恐惧的那么大,另外加息的幅度也许不会是一步到位的。
这种结论不等于说年内不会加息——事实上我们还是比较倾向于短期内会加息、甚至年内幅度超过25个基点的判断,但是如果物价能够被控制住——如当前的期货市场和商品批发市场所率先体现出来的一般,则在中周期内,我们可能不会看到大通胀,加息预期也会缓和。
(陈嘉禾 信达证券分析师)
声明: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