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豆价格疯涨,到棉花、白糖的“加盟”,近来部分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农产品基本实现供需平衡后,我国农产品价格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态势,并不存在大的供需缺口,究竟是什么让这些普通的农产品价格“暴涨”?
“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有成本上升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适当上涨是必要的。但是当前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主要在流通环节,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流通环节不通畅,容易引起一些商贸企业炒作、哄抬物价。”中国农业大学金融系主任何广文教授告诉本报记者。
强化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是打击投机、稳定市场价格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国十六条”明确提出了加强市场价格监管的举措,随后发改委表示,将依法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此前,发改委已对6起柴油价格违法案件进行公开曝光并给予严厉处罚。一场严厉的“价格监督之风”越刮越猛,发改委对细分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明确打击可以说针针见血。
此外,银监会日前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监管,从源头上控制信贷资金挪用风险,严肃查处信贷资金挪用于农产品炒作、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规行为,抑制不合理信贷资金需求。
何广文告诉记者:“国家出台的稳定物价措施肯定会有成效。”在他看来,炒作哄抬是不合法的,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随着从业人员法律意识的提高,这种行为将会减少。
在国家加大价格监管力度,对各种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的同时,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投机炒作行为产生的更深层次原因。近年来,我国不断健全农产品市场,增加农产品市场的信息透明度,进一步规范期货市场,诸多措施的推进使得我国农产品市场交易更趋于专业化。然而,我们也认识到,农产品市场机制仍不成熟和不规范,是游资得以炒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流通环节的不通畅,以及产地与市场信息不对称使得投机者有机可乘,得以在短期内炒高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从中牟取暴利。
专家表示,当前严厉打击各种违规行为的同时,更应该建立价格监管体系的长效机制,长短结合,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农产品的涨价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很大的收益,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民与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相对分散的农户在农产品定价权上基本上没有“议价权”,反而承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同时给一些中间商贸企业提供了投机的机会。要想堵住这一漏洞,就要加快相关合作机制的建立,增加农产品价格信息的透明度,通过集体协商和统一定价的方式提高农民的议价能力,让农民与市场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同时,建立更为健全的农产品价格监管机制。我国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要加快修订《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细化价格违法行为认定标准,加大处罚力度,坚决制止乱涨价行为;制定出台《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强化成本审核工作,防止不合理涨价。
另外,还要规范农产品的流通秩序和价格变动。当前我国农产品较为复杂的流通环节,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还影响到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也给相关企业提供了炒作的机会。建立对价格和投机行为的长效监管机制,可以防止因炒作误导农民生产,导致供需失衡的发生。
“农产品市场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为投机提供了机会。”何广文如是说。他认为,我国农产品市场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首先是产销区域的失衡,即生产量大的区域需求小,需求量大的区域生产量小,这就带来更多的运输等中间环节。其次,还存在质量性结构失衡。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质量高的产品需求大,供给不足。此外,还包括季节性失衡。
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由于结构性失衡带来的价格上涨,这就需要增加有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并不是说我国农产品供需失衡,从总量上来看,我国农产品供需还是较为均衡。结构性失衡的因素,使得我国农产品在不存在大的供需缺口的背景下,给投机者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此要医治农产品价格猛烈上涨的根本还在于调整结构性失衡。
何广文指出,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信贷资金支持力度的紧急通知》,明显指向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增加对农业生产信贷资金的投放力度,将对农业生产起到稳定作用。
长期来看,结构性失衡的解决亟待有关部门进一步推进,从短期看,当前监管部门加大对一些游资和不法经营者的恶性炒作、操纵价格行为的打击力度,将会对投机炒作行为产生遏制作用,有利于保持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