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市场猜测争议不断,政策走向扑朔迷离。
GDP“保八目标”是否会动摇?明年通货膨胀控制目标CPI是3%还是4%?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不会转为“稳健”或进一步“从紧”?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延续?通货膨胀到底会有多高,而政策紧缩会到何等程度?……
2010年行将结束,影响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几大焦点问题,答案将在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揭开神秘面纱。
11月2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公开表示,目前国内的通胀主要是成本型加投机性因素推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产物,所以适度可控的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是有利的。“我认为4%左右的通货膨胀也可能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所必须经历的。”黄孟复说。
不过,2011年宏观决策者是否会提高通货膨胀的容忍度,在政策讨论过程中还存在一定争议。一位参与政策咨询的官方智囊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即提高抵御通胀的能力和管理通胀的水平。
同时,执行达2年之久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必要作出调整,已成为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11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指出,下阶段央行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继续引导货币信贷向常态水平回归。
不过,何为货币常态水平,他并没有给予明确定义。25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重申,中国明年的货币政策,必须从过去两年适度宽松的状态回归到相对稳健的水平。他认为,明年15%的信贷增速不仅有助于中国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还能减少过剩的流动性。
此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公开场合表示,下个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主基调既要防止通胀,又要防止经济过快减速。
今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出了一个明显的交叉式格局,以CPI衡量的物价总水平逐月攀升,用GDP衡量的经济季度增长回落,这种交叉式经济格局,对未来保证经济增长与物价双稳定提出了挑战。
“相向运行的经济需要宏观调控有很好的平衡措施,单一、单向的过度政策恐怕会影响防止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均衡。”陈东琪表示。
争议通胀:CPI保3%VS争4%
明年的CPI控制目标究竟应该定在多少,在智囊中形成两种观点:一种主张继续控制在3%,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提高到4%甚至更高。
一个百分点之差的背后,反映的是2011年三大宏观政策“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次序优先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向本报记者分析,如果通货膨胀容忍度提高到4%或者4%以上,至少表明在“保增长”与“防通胀”之间,政府和决策者更想两者兼顾,甚至保增长还是放在第一位的。
“3%还是4%,这表明一个态度或取向,即对经济增长态度看重的程度有多大。”刘煜辉说。
一位主张保三的经济人士告诉记者,“通胀目标控制在3%,可以表明国家加大力度控制通胀的决心,而且一般来说,通胀预期越高,控制目标倒会低一些。”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士认为,目前我国的通胀形势还在可控制范围之内,现在推出的一些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重点是贯彻落实现在已有的政策。
经过近期国务院发布16条、发改委连续3天4次发文控制价格上涨的调控,收储和拍卖等调控措施,农产品(000061)等相关民生价格已经开始回落,未来价格上涨有望保持在一个合理空间。
以糖价为例,11月17日,商务部与财政部向市场投放21万吨国储糖后,一路飙升的食糖价格开始掉头向下,在一周左右的时间里,从每吨逼近8000元的历史高位,迅速回落到每吨6300元。
专家们分析,由于工业品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也有一定的下降空间,而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在今后三四个月再次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也表示,从总体宏观状况上看,中国经济无论是经济增长速度,还是物价的上涨,都是保持在一个基本平稳的状态。他预计,10月份的CPI是全年的峰值,随着11月和12月翘尾因素减少,假设新涨价因素不变,CPI显然就会回落,今年全年CPI不会超过3.5%的水平。
阵营的另一方,有还人建议将明年CPI控制目标上调到4%,即按照我国现在的实际价格水平,应该提升对通胀的容忍度,未来几年内,单年调控目标甚至可以提高到5%。
“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农业特别是粮食减产,再加上货币信贷投放过大,中国就躲不过通货膨胀。”一位建议上调通胀目标的人士告诉记者。
此外,目前全国正在进行CPI的基期轮换工作,2011年起中国将采用新的CPI权重,通过对大约10万户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调查,国家统计局将根据今年实际调查的最新结果,从明年开始采用新的CPI权重。
从动态角度看,居民在居住、教育文化、医疗、通讯等方面的支出占CPI的权重不断提高,食品类比重下降。
国家统计局采用新的CPI权重,为的是使CPI指数与民众的感受更契合,对于调整后的CPI会产生何种影响,目前还不得而知,但专家们认为,“将改变目前CPI被严重低估的现状。”
货币与信贷:货币口径或不变?
不过,明年CPI控制目标存在争议,但是,毫无疑问,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正在引发市场担忧,市场担心通胀可能失控,而政府将不得不全面收紧宏观政策以抑制通胀、放缓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将走向稳健还是进一步从紧?23日,央行副行长胡晓炼给出一个信号,2011年,中央银行要加强流动性管理、调控信贷投放、继续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
在货币政策决策者表述里,流动性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仍然是第一位的,胡晓炼便表示,当前加强流动性管理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也是货币条件回归常态的主要表现;而何为合理投放贷款,何为货币政策常态,尚无可定量的标准。
25日,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过去两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执行当中已有“过于宽松”之嫌,从2010年开始,货币政策就应该向常态回归,但还远远没有到位。
同样,一位国家行政学院的专家向本报记者表示,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很少离开适度宽松。不管提法怎么变,中国的货币政策不会太紧的。因此,在该人士看来,2011年货币政策取向,应该会“回到常态”,但货币政策紧不了太多。
在刘煜辉看来,应该将货币和信贷分开来判断货币政策走向,从信贷口而言,信贷收缩一定是越来越紧,但从货币口而言,央行将仍然延续以数量控制为主的方式。
货币政策到底是继续保持“适度宽松”还是走向“稳健”,还是进一步“从紧”?刘煜辉认为,这将取决于最高决策层对于人民币资产泡沫的容忍程度,假设人民币资产估值突然向下转,由此所产生系统性危机,是不是当局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予以化解,这个很重要。
如果人民币资产出现下行风险,就有可能引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房地产危机以及银行危机。“如果决策层对此有所担忧,那么货币政策口经很难真正收紧的。”刘煜辉表示。
以2010年三季度为例,受当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中国宏观决策者对于经济二次探底担忧加重,从央行货币政策执行力度看,央行在三季度公开市场净投放头寸高达9470亿,外加受汇改重启影响,三季度外汇占款猛增1万多亿,也就是说在整个三季度,市场投放净头寸增加1.9万亿之巨,在经济下滑担忧之下,货币政策事实上重回极宽的轨道。
因此,相当多的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收紧力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决策者能否有魄力放弃GDP保八的惯常思路影响,某接近决策咨询人士向记者表示,“如果保增长还是放在第一位,那么货币政策有可能继续宽松。”
不过,从信贷角度看,2011年,信贷收缩已成为共识。25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也再度强调,鉴于市场对中国明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以及目前的流动性状况,他认为明年15%的信贷增速不仅有助于中国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还能减少过剩的流动性。
实际上,尽管2010年初制定的货币和信贷增长目标分别为M2 17%,全年信贷规模为7.5万亿,但从目前情形看M2有望全年冲到19%,而7.5万亿的信贷红线亦是触手可破。
不过,正如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所言,尽管目前的流动性比2007年更宽松(这意味着有必要更严格地控制流动性),但由于目前经济增长前景相对较弱,因此信贷收紧的幅度将不会过于严厉。
事实上,尽管此前有国有银行人士向记者透露,明年M2目标值将设定在15%左右,以此推算,全年信贷目标在6万亿-6.5万亿之间。
不过,已着手制定明年信贷计划的大多数银行,基本是按照“信贷增量不变,信贷增速下降”的原则制定的计划,这一数值将远大于6万亿的水平。
财政政策继续“积极”
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已连续两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随着全球流动性泛滥以及国内严峻的通胀形势,货币政策已经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不断收紧银根。
专家们认为,出于对明年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担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可能双撤出,即便是货币政策也很不太可能立即收紧,拉动中国经济走出危机的财政政策,仍有可能在明年保持“积极”。
此点从“十二五”规划建议可见一斑,规划建议开篇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落脚点,并单独设立章节强调“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显然,这份“民生规划”需要强大的财政投入作为保证。
在200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时,决策层已经考虑到财政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虽然全国财政赤字达到9500亿元,但赤字占GDP的比重仍控制在3%以内。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在20%左右。
“这既确保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刺激力度,又是国力可以承受的,还为下一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预留了一定的空间。”一位智囊告诉记者。
据估算,2010年我国财政赤字将达到10500亿元。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贾康表示,与年度GDP相比,赤字所占比例为2.8%左右,中国财政状况比较稳健。
不过在财政政策的选择上,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指出,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基本结束,但在中国目前诸多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只会形成更大的浪费。
“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通过经济增长带动的收入增长,使他们能够应对通胀就足已。”王建称。
国家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一期报告认为,今年四季度经济回落并不意味着经济下滑,建议明年推动货币政策由扩张性向中性转变,同时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合理调整税收分成比例,采取组合调控措施,确保物价水平稳定。
建议提高通胀容忍度的智囊也对本报表示,“如果通胀调控目标提高到4%或者更高,意味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而在陈东琪看来,对明年经济增长并不担忧,“明年的经济会比今年好。”
“中国自身的经济周期今年已经开始,目前只是小周期内的下降,使得调控政策处于复杂的形态下,但是经济会有自己的惯性,目前增长因素在起作用,这些因素不会由于短期变化而发生逆转。”陈东琪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