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0月份的宏观数据。除了重点关注与民生休戚相关的CPI以外,我们还能从这些数据中看到哪些经济发展的端倪以及未来政策的变动方向?
货币政策拐点或已出现
超乎市场预期,CPI在10月份创下了25个月以来的新高,达到4.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1%,与百姓密切相关的菜价更是上涨了31%。全年CPI控制在3%的目标显得更加困难,用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的话说,就是“必须要付出更大努力”。除了关注CPI以外,PPI的数据其实也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10月份的PPI为5%,并且已经连续3个月环比加速上升。安信证券的高善文认为,这一局面在后续一段时间可能仍会维持甚至恶化,PPI环比加速上升的势头尤其值得警惕。
货币政策拐点或已出现
造成CPI指数大幅攀升的原因,国家统计局的解释主要包括自然灾害、输入性通胀压力、美元贬值、国内流动性较为宽松以及炒作等因素。但追究到底,通货膨胀其实就是一种货币现象,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本因素就是流动性过剩,或者更通俗地说就是“钱太多”了。这一点从新增贷款数额上可见一斑,10月的新增贷款达到5877亿元,同比多增3347亿元,全年7.5万亿的信贷目标也面临被突破的尴尬境地。
因此可以推测,要想实现全年3%的通货膨胀目标,除非统计局自行编造数据,不然,惟一的办法就是控制流动性。事实上,央行在近期的行动已经说明一切问题了。距10月19日央行宣布加息不到一个月,央行又于11月10日宣布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一个月内,央行两调存准、一次加息,调控通货膨胀的决心非常大。
至于未来的货币政策如何,专家们英雄所见略同,都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可能已经发生转向,从偏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多家券商分析师认为年内仍将再次加息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兴业证券的鲁政委更是明确表示“一年内可能加息5~6次”,申银万国证券的李慧勇分析说,“只有不断加息,形成加息周期,才有可能抵御高通胀”,所以,“在今年年底前很有可能继续加息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数据好坏参半,但尚无大患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经济数据来看,可谓喜忧参半。
好的方面,消费、进出口、房地产数据都比较乐观,显示经济复苏稳定。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6%,虽然内部略有变化,但整体仍然呈现稳步增长的势头,显示出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与此同时,进出口保持较平稳的增长,10月份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2.9%和25.3%,按贸易量计,剔除季节因素后,出口月环比增长5.5%,为5个月来的首个正增长,同时进口也月环比增长7.3%。另外,经
过前期的政策风暴后,房地产的各项指标均在10月份有所起色,销售面积和销售价格双双走高,施工和新开工面积也略有抬头。
但从发电量以及房地产以外的行业投资等领域来看,经济形势又好像并不乐观。
从图2可以看出,发电量自2010年起,就一直呈现下滑的走势,10月份更是有加速下滑的趋势。除了房地产投资增速止跌以外,与设备投资密切相关的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增速分别下降1.4个百分点和1.9 个百分点;与基建投资密切相关的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工业增速也持续下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粗钢的消费量,自6月份以来,其同比增速持续保持负值,而上一次这一指标出现负值是2008年下半年。这一点与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的抬头,以及汽车产量的增加形成了明显的背离。对此,国信证券的宏观分析师林松立对《红周刊》表示,这主要是因为粗钢的出口减少造成的,并不能说明国内的投资需求出现锐减。
防通胀成为眼前大事
经济复苏无大碍,政府关注的重心也由保增长开始转向调结构,“十二五规划”也明确了这一点,而目前通胀预期的加大也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CPI已连续25个月上涨,涨价成为今年老百姓谈论最多的话题,民生问题迫切需要政府必须在对抗通货膨胀上有所作为。瑞银证券认为,“在‘双引擎’——出口和房地产建设强劲运转的情况下,政府必须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控制通胀上,预计12月前后会再加息一次。”而这也恰恰与前文所述的诸位经济学家观点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