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抢滩年金预谋未来“钱景”_股票_证券_财经

基金抢滩年金预谋未来“钱景”

加入日期:2010-1-30 13:27:10

  随着基金四季报出清,基金规模排行榜尘埃落定。前十大基金公司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而末尾的公司则面临着“挨饿”的可能。在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情况下,基金公司的竞争日趋多元化,不受关注的企业年金业务开始显山露水。基金开始跑马圈地,争夺年金市场。业内人士一度认为这是“不赚钱业务”,那么基金公司缘何如此热衷?

  “不赚钱的业务”争夺激烈

  企业年金,就是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之外,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为本企业职工建立的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由于这是职工的 “养命钱”,政策规定企业年金实行市场化运作,交给专业管理人管理。银行、保险、基金等均可参与竞标。

  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此前透露,截至2009年10月底,基金公司管理的年金为709亿元,年金市场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如果加上年底2个月,业内人士估计基金公司管理在800亿元左右。年金市场的迅速壮大,引来基金公司跑马圈地。

  此前,华夏基金高调宣布旗下管理的年金总额达到160亿元。此外,嘉实、博时、南方、易方达和海富通基金均处于年金第一梯队,每家管理的年金规模在100亿元以上。

  不过,要在年金业务上赚一桶金,并非易事。业内人士指出:基金管理年金最高收取1.2%的管理费,远不能弥补年金业务的巨大投入。某一“老十家”基金公司总经理透露,企业年金其实是“不赚钱的业务”,因为“每年的投入达到数千万元,而年金带来的收益远远比不上投入”。

  既然不能盈利,基金公司这笔账怎么算?面对疑问,海富通基金总经理田仁灿说:“这取决于你算账的期限有多长。如果看2年,对年金的投入都难有产出。如果看10年,肯定会带来成长”。

  这一点,可以通过市场份额加以佐证,第一梯队中的5家,都是业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基金公司。而海富通基金的入围,得益于公司战略定位。田仁灿说:“基金公司一定要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年金就是我们的战略业务。”因此,从2004年起开始投入,让公司跻身第一梯队。

  年金业务不靠明星靠团队

  年金业务不仅要单独建立投资团队,还要构建运作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合规体系。而且,年金的管理难度远远超过公募基金。

  在这方面,海富通基金深有体会。田仁灿指出:年金的投资流程、人才管理都与公募基金截然不同。一方面,年金账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年金组合的资金量罕有达到几亿元规模的,更多的是几千万元规模。哪怕只有几千万元,每个账户的投资、管理、结算流程都与一只公募基金相仿,其成本产出比明显“不划算”。

  不仅如此,年金的管理难度大。年金是“养命钱”,上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具体规定,下有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契约规定了单只股票的比例,当股票上涨,所占比例提高,就可能会“被动超标”,基金经理不得不忍痛斩仓。

  除此之外,对年金投研团队的管理,也需要很高的管理艺术。年金业务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不能靠明星经理。“如果像公募基金一样,客户都盯着一个明星,他累死累活也只能管5个组合,而其他基金经理没事做。这样一来,公司的年金规模永远上不去。如果公司找来100个明星,各自接活儿,基金公司似乎变成了大卖场,靠提供场地生存,这也不是发展之策。”因此,专户不能靠一两个英雄,而要靠一个体系,一个团队。有了体系和流程,就能公平对待每一个账户,也能管好上千个账户。

  那么,如何让精英放弃成为公募“明星”,愿意默默无闻耕耘年金市场?田仁灿选择了坚持,坚持给专户业务相匹配的资源,让专户团队得到相应的重视,拿到相应的待遇。

  建立起一套体系之后,海富通2006年-2009年的年金收益率分别为24.78%、51.50%、5.99%、11.98%。截至2009年年底,海富通实际管理的年金资产超过100亿元,签约资金超过130亿元,实际管理的资产组合达到49个,为80多家企业服务。

  基金竞相开辟“第二战场”

  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管司司长陈良介绍,从1991年到2005年,年金总量是平均每年增加45亿元,最近3年平均每年增加410亿元。“随着中国的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养老金,包括城镇职工的个人账户、企业年金和即将开展的新农保基金,将进入资本市场,交给专业机构管理。”可见,企业年金市场的规模正在像滚雪球一样扩大,未来“钱景”巨大。

  基金公司争相争夺年金业务,并非只为获得1.2%的管理费,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在渠道为王的时代,基金发行和销售都依赖银行,多家公司的基金同时上市,就会争夺“档期”。于是乎,渠道提高佣金,收取一次性激励以及现金奖励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成本大大侵蚀了基金公司的利润。随着基金行业收益平均化,基金公司对年金、专户的投入将更大。

  年金业务号称 “非公募业务中最具成长性的领域”。不过,这一业务难以复制公募基金的经验。不仅体现在管理运作上,还体现在营销上。年金业务是典型的“口碑营销”,第一梯队的公司已经抢占了先机,新加入者分一杯羹的难度将更加提高。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