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期货要闻 >> 文章正文
 

2022年大宗商品价格或呈前高后低走势
时间:2022-2-21 7:56:13

  进入2022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保持坚挺。截至1月底,显示大宗商品价格综合变动趋势的CRB指数同比上涨46%,而这也是自1995年有可比数据以来最大的同比涨幅。纵观全年,全球大宗商品走势会如何;面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我国需做好哪些应对;企业应如何化解价格波动风险等,这些问题备受关注。

  2022年大宗商品价格或呈前高后低走势

  进入2022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保持坚挺,在22种主要大宗商品中,有9种价格上涨超过50%,如咖啡上涨91%、棉花上涨58%、铝上涨53%等。截至1月底,显示大宗商品价格综合变动趋势的CRB指数同比上涨46%,而这也是自1995年有可比数据以来,最大的同比涨幅。针对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预计2022年大宗商品价格有望呈现高位回落态势。

  短期内供需缺口仍将持续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在国际上,国际原油价格向“100美元”进发。

  “预计2022年大宗商品价格有望呈高位回落态势。”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本报记者表示,第一,2022年供需有望逐步改善。随着全球疫情对供应限制舒缓,大宗商品供给有望逐步改善。第二,随着欧美空前刺激政策退出,发达经济体政策逐步转向收紧,商品金融属性有望削弱。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梁婧对本报记者表示,2022年大宗商品价格或将呈现前高后低走势,短期内由于供需缺口仍将持续,大宗商品价格仍将总体保持高位。未来,随着供需逐步改善、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加快收紧,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动力将逐步减弱。

  物产中大欧泰有限公司产研部经理周文科对本报记者表示,大宗商品价格目前仍处于顶部高位震荡阶段,预期2022年大宗商品价格将呈现前高后低态势。

  对于影响2022年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因素,梁婧表示,第一,全球需求情况。2022年随着欧美货币政策趋紧、财政补贴退出,经济增速向疫情前水平回归,全球经济增速将逐步回落,近期IMF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4.4%,这意味着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长将有所放缓。特别是随着北半球冬季过去,部分地区用能需求降低。

  第二,供应链恢复情况。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带来的劳动力短缺、物流受阻、原料或零部件供应不足都影响着产品供给的恢复,目前来看,供应链修复仍需时间,今年下半年或将较上半年有所缓解。

  第三,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势。随着美国通胀进一步抬升,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步伐或将加快,全球流动性将逐步收紧,这或是带动大宗商品价格走弱的重要因素。

  第四,地缘政治因素。近期部分地区局势紧张对原油、农产品等价格上涨产生较大影响。

  第五,全球绿色转型带动铜等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一般来说,大宗商品走势受商品属性与金融属性推动。本轮大宗商品价格走高的原因较为复杂,两个属性均有影响。”周茂华表示,一方面,供给瓶颈、航运物流受阻,发达经济体多轮空前规模刺激政策,导致需求增长。此外,美联储无限量流动性供应,市场投机氛围浓,共同推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另一方面,国际地缘局势升温,以及全球新能源发展战略,引发市场对部分基础金属长期需求增长预测,也推动了部分商品价格持续走高。

  不同种类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或将分化

  世界范围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备受关注。投资机构高盛日前表示,目前,大宗商品市场处于短缺状态。追踪23种能源、金属和农作物期货的彭博商品现货指数今年早些时候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高昂的大宗商品价格正在拖累全球经济复苏。如果能源价格保持在目前的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全球经济增长将被削减0.5个百分点。

  我国是大宗商品的进口大国,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必然会引起关注。对此,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的《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要做好铁矿石、化肥等重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保供稳价,进一步强化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监管,加强大宗商品价格监测预警。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高度重视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掣肘问题。继续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支持煤电企业多出力出满力。做好进一步助企纾困政策准备,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对于接下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将呈现哪些特点?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本报记者表示,未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在受大国以及国际关系影响的因素将更为集中,如何防止贸易保护主义与逆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是当下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当下,影响全球大宗商品走势的因素主要是需求恢复、疫情对供应端的影响、世界大国的政治军事博弈及气象灾害。”周茂华表示,未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或呈现以下特征:发达国家渠道越来越集中;东南亚或将越来越重要;渠道扁平化和品牌集中化。

  梁婧则表示,未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或将呈现两大特点。第一,波动性上升。全球疫情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自然灾害更加频繁,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依然复杂,这会影响大宗商品生产和供应稳定性。同时,绿色转型成为全球共识,各国都在加快推进经济绿色转型,这将会带来传统能源产能下降,而绿色能源波动性较大,绿色技术仍在开发应用中,这可能会影响能源市场稳定性,加大市场波动。

  第二,在绿色转型大背景下,不同种类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将出现分化。长远来看,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向绿色能源过渡,传统化石能源的需求将逐步放缓。而新能源产业发展将带动铜、锂等金属需求增长,推动其价格上涨。(孙兆)

  “双轮驱动”:大宗商品新发展格局亟待加速构建

  近期,能源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较快,引起市场高度关注。面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建议,我国加快完善政府管理及监管机制。尽快建立大宗商品市场化机制和政策体系。通过“双轮驱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大宗商品新发展格局。

  完善能源监管机制应对国际市场波动

  2022年1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一度突破100美元/桶,为2014年以来首次破百。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鲁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俄乌对峙引发市场紧张情绪,是推动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地缘政治前景难以预料,将导致油价出现较强的波动。他判断,就目前的形势来看,2月份原油市场供应阶段性偏紧局面难以得到有效缓解,预计短期内油价还将维持在高位。

  “油价的上涨将进一步传导至石化行业,引发石化产品、成品油等价格同步上涨,这将加重通胀,阻碍全球经济复苏。”赵鲁涛建议,我国需及时准确研判国际局势,深入分析原油供需变化,强化国内原油生产保障,适时释放战略石油储备,稳定原油供应,降低过高油价带来的冲击;另外,要加强对国际油价的监测分析,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在油价不断持续上涨时,对城市公交、农村客运、出租车等行业进行补贴,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同时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减排,加快推动能源转型升级。

  过去一年,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当前,欧洲液化天然气价格,较同期美国的液化天然气价格高出14倍。2月10日,全球多家大型石油和天然气公司高管纷纷警告,消费者应准备好迎接未来能源价格持续高企情形。北龙泽达(北京)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产业研究部主管梁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预计,由于国际天然气需求增加,供应承压,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或将继续运行于高位区间,甚至仍存在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

  “为保证我国天然气的供需平衡和下游价格在国内市场可承受范围之内,一方面需要稳定天然气生产量和进口量,另一方面要尽量降低国际高价对国内价格的影响,从量、价两个维度入手采取措施,统一配置国内外资源,保障国内天然气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例如,政府落实民生保障相关责任,加强价格管控,引导产能释放,制定鼓励政策,建立天然气供需预测预警机制等;企业要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增加和主要出口国的管道气和LNG长协谈判,制定更加灵活的LNG现货采购政策等。”梁津说。

  梁津认为,考虑到目前在储气设施建设方面存在投入较大、企业筹资困难较大和储气经营机制尚不明确等方面的问题,政府采取必要的财政支持方式加快各类储气设施建设,增强储气库储气能力,释放储气库库存,国网公司发挥中游资源调配服务商作用,统一管网高效集输。

  加快构建大宗商品新发展格局

  此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出现在世界范围内。中央财经大学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原油、天然气、铁矿石、铜等方面,我国都是进口国而非产出国,靠行政手段管理价格不现实。我国在应对过程中可以采取控制低端产品产量扩张、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国产替代、加强储备等措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郭焦锋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建议,我国需要“双轮驱动”,加快构建大宗商品新发展格局。

  一方面,加快完善政府管理及监管机制。一是进一步提高大宗商品的生产力,比如,支持油气领域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按“七年行动计划”要求,继续增储上产。二是尽快完善战略储备制度,理顺大宗商品战略储备的各种机制,增强战略储备的应急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监管,进一步规范大宗商品市场,督查国内价格异常情况,加大价格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四是加强跟踪分析研究,充分发挥各类高端智库的作用,及时反馈大宗商品市场和价格波动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尽快建立大宗商品市场化机制和政策体系。一是加强大宗商品市场规划,形成我国区域性的大宗商品市场总体布局和建设方略。二是有序推进市场建设,按照顶层设计要求,分步建设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如石油市场、天然气市场),争取在2030年前形成大宗商品现货和期货相结合的、统一开放的、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三是加快推进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要求,在电力价格、成品油价格、能源交叉补贴等方面加快改革,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由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影响外部性等因素决定的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

  “要做到全球统筹、上下游统筹,在立足国内的同时,保障重要基础原材料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大宗商品新发展格局。”郭焦锋说。(郭锦辉)

  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企业应强化生产经营风控

  今年年初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较快。“相关实体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生产经营的风险管理,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去做好风险预判和预案,有效规避价格频繁上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企业自身竞争力建设,促使企业在市场上更有话语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刘方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相关实体企业承压

  去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频繁上涨,导致相关企业持续承压。立白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公司生产使用的原材料,涉及石油下游、棕榈油下游的原料,涨幅比较明显。尤其棕榈油下游原料,包括棕榈硬脂、棕榈仁油、脂肪酸、脂肪醇、AES等,都是公司生产的主要原料,部分原料涨幅超过50%,造成了产品成本大幅增加。”

  本报记者采访的相关制造企业也有着同样的感受。“生产经营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比较大,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摊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杨光普告诉本报记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会导致中下游企业成本不断提高,侵蚀中下游企业利润,同时会影响企业预期,让企业不敢接订单或者出现接单后交付违约,甚至还会影响企业投资扩产以及招聘计划。

  刘方认为,由于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议价能力弱等原因,多数规模小、缺少创新能力、依靠成本竞争、生产粗放型的中下游制造业企业难以将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转嫁出去,利润空间被挤压。据诸多机械设备行业企业反映,机械设备行业的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原材料成本占比约在60%以上,2021年以来,钢材、铜、铝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企业已是微利运营。

  在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很多企业严格控制了原材料采购量。刘方表示,企业原材料采购严格控制采购量,一方面减少原材料对流动资金的占用,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多次小批”的采购方式均衡采购价格的波动因素。据调研反映,在2021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浮最快的时期,超过四成的企业原材料与制品库存同比下降,超过七成的企业原材料与在制品库存增速低于同期累计订货的增速。

  刘方认为,原材料价格上涨,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加之企业对未来经济预期不好,企业技改投资和扩产动力不足,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改投资回升乏力。因此,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减轻企业成本压力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企业应加强自身生产经营风险管理

  “为了应对上游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公司在生产端不断提升工厂自动化水平、优化工艺节约生产成本;在研发端,不断优化产品配方,应用最新的材料和技术手段来提升产品品质并提高产品竞争力;在采购端,从整合部分主要原料的上游供应链,到优化供应商体系和结构,到促进供应商应用新工艺控制采购成本,到对大宗上游原料进行头寸管理等多种手段来控制整体成本。”上述立白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实施了各项成本控制措施,但只能缓解,成本压力仍然很大。

  相关实体企业该如何应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刘方认为,一是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期货套期保值交易,有效避免价格波动风险。例如,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建立与现货市场方向相反、数量匹配的交易头寸,使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盈亏形成一个相互抵冲的关系,从而实现风险在不同市场、不同时空的对冲、转移,保证企业安全。二是鼓励上下游企业通过相互参股、持股以及签订购销中长期合作协议等方式,协同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达到成本最小化、资源合理化、技术管理协同化的目标。三是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升级,促进传统行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让更多中小企业通过在产品设计、质量等方面的创新优势来部分抵消成本上涨的影响。

  杨光普建议,首先,相关实体企业可以同上下游企业签署长期协议,避免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利润的影响;其次,体量较大的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合理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避险;第三,企业要合理安排库存,尤其是原材料、投入品库存既要避免库存不足影响订单交付,也要防止在高价位囤积太多库存。(李晓红)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chengtianhao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