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探索的深入,人工智能已在各行各业遍地开花。而日前,中央戏剧学院官方发布“招收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的一则招生简章也引发了各界热议。近年来,不仅是在学术上对“AI+戏剧”有所关注,不少文艺演出都尝试运用AI、VR等形式,这些尝试不仅为演出注入新的活力,也为观众带来更别具一格的观赏体验。对于整个演出行业来说,技术的到来也启发了新的发展思路。
学术关注
1月6日,中央戏剧学院发布《2020年招收“申请-考核制”戏剧人工智能方向博士研究生简章》,宣布2020年首次招收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据招生简章介绍,该专业方向学制四年,学习方式为全日制,2020年招生人数为2名。申请者需为对“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有研究兴趣的理工类考生,学校优先考虑具备学科交叉背景或学科交叉能力较强的考生。
消息一出,中央戏剧学院就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北京商报记者亦就此致电中央戏剧学院,但截至发稿电话仍未能接通。此前,中央戏剧学院宣传部老师陈予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招生简章公布以后陆续接到了各界包括不少媒体方面的电话。因为目前处于招生期,学院的教授导师们不方便过多发表意见。今年设立此专业是新的尝试,仍在摸索阶段。
公开资料显示,中央戏剧学院并不是第一家以学术角度来探讨人工智能与艺术演出的可能性的高等学府。在2019年3月,中央音乐学院也首次发布了音乐人工智能博士生的招生启事,着力培养“音乐与理工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新兴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垂直运用一直受到关注,而艺术学府对‘AI+戏剧’‘AI+音乐’等的探索正是演出行业所需要的。我们期待新的研究成果,帮助演出行业带来新的思考以及更好地判断实践方向”,资深演出从业人士李兆庭认为近几年随着AI、AR、VR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度的提升,借力这些技术对演出行业进行创新已经是大方向,而学界的关注也印证了这一点。
革新体验
事实上,在融合高新技术与演出方面,行业内外已进行过不少实践。早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总导演张艺谋就在“北京8分钟”中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影像切换实现人与智能机器人的共同舞动。而在近日国家大剧院举办的艺术节中,就提供了“8K+VR”艺术互动体验区,通过VR、头部追踪等技术结合剧院自制片源为观众提供新的观影体验。
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曾观看过类似演出的观众后获悉,“创新体验感”是他们最难忘的感受。观众李先生表示,自己多次体验VR观演,新技术与演出的融合加深了自己观演时与演出内容的联系,真切地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体验感是传统的观演体验无法给予的。
演出行业分析人士黎新宇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保持创新是演出行业的任务之一,而新技术作为工具将会让艺术演出变得更有魅力,极大满足了观众对于增强演出体验感的需求。尽管概念大于实际效果的现象会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革新观众传统观演体验上有着关键作用。”
除了以科技为工具为艺术演出加强体验外,“科技就是演出本身”也是演出行业的另一个实践方向。在2019年4月清华大学校庆之际,由清华大学打造的全球首支中国风机器人乐队墨甲也在当天对外亮相演出,引起大众热议。而在2019年6月,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未来音乐会”3D音乐《中国十二生肖》的首演互动,以原创的3D音乐加上虚拟主持人、机器人、人工智能伴奏、5G+VR/AR共享平台、大型多媒体等诸多现代元素。
“未来有可能在舞台上的是AI表演而不是真实的人类,通过高科技的融合与展示,突破人类无法突破的极限。”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对外文化事业部总监范莹表示,高科技的加持赋予了演出行业进一步开拓舞台的可能性。
拓展思路
随着5G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将进一步普及,在演出行业的应用亦会愈加广泛。业内人士认为,4K、AR、VR、AI这些技术不仅能为观众服务,也将助力演出行业拓展新的思路。
在范莹看来,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演出行业的应用也可以从智能化场馆的角度分析,“通过区块链大数据建立智慧场馆,锁定观众需求,从电子票到剧场机器人,再到打造完整的生态系统”。
“许多幕后的工作环节都能让技术为我们助力,如设备检测、演出安全环境检查等,”而李兆庭则认为借助技术的发展,演出的流程也会进一步提效,“正如技术影响我们生活方方面面一样,技术对于演出行业的革新也有着全面的影响。智能化、数字化过程中,指令式的演艺设备能对声、光、视、械等舞台子系统进行统一配置,将有效提高演出的效率,并减少人力成本。”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未来跨界人才紧缺的问题也将日益突出。 “目前从招生资料看出,学术研究需要的人才是宜精不宜多。而跨界专业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开设,这也意味着在目前演出行业中,跨界的专业人才依然非常难得。不仅需要专注技术管控的人才,也需要关注演出创作;不仅需要对人工智能等技术有专业认识,也需要有对演出行业的热诚,才能在科技与演出融合的浪潮下,依然把握好艺术与创新的平衡性。” 李兆庭对此强调。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