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集失败!两家公募吃苦果,什么原因?_基金投资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重仓 >> 文章正文

募集失败!两家公募吃苦果,什么原因?

加入日期:2024-5-7 9:16:54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4-5-7 9:16:54讯:

(原标题:募集失败!两家公募吃苦果,什么原因?)

2024年基金募集失败的案例,开始出现了。

近日,农银汇理旗下一只指数基金和光大保德信基金一只主动权益主题基金接连宣布募集失败。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发现,这两只基金均已于2022年下半年就获批,随后都在2023年8月获准延期募集,最终拖至2024年2月才开始募集。

分析人士认为,市场行情会对新发基金产生重要影响,2023年以来市场行情不佳,新发基金一度遇冷,这两只基金虽然极力避开这些时段,但最终依然没能成功发行。在数量突破万只之后,存量产品的维护远比发行新产品重要。特别是,历经此前赛道亏损行情后,投资者对主动权益基金的看法有所改变,基金业目前要做的是极力提升投资业绩,重新挽回投资者信任。基金公司在申报产品之前应“谋定后动”,充分评估新发基金有没有市场?有多大的市场?

两只基金接连募集失败

农银汇理MSCI中国A股气候变化基金是今年第一只募集失败的基金。根据公告,该基金于2024年2月1日开始募集。但截至4月26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该基金未能满足基金备案条件,基金合同不能生效,即该基金募集失败。

农银汇理MSCI中国A股气候变化基金是一只被动指数产品,以MSCI中国A股气候变化指数的成份股及其备选成份股为主要投资对象,投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的90%,且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

年内第二只募集失败的基金,是来自光大保德信基金旗下的光大保德信先进材料混合基金,是一只主动权益基金。光大保德信先进材料混合基金同样于今年2月1日公开募集,截至4月30日募集期限届满,未能满足基金备案条件。

根据招募说明书,光大保德信先进材料混合基金的股票投资比例为基金资产的60%—95%,投资于“先进材料”相关股票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根据该基金界定,“先进材料”指新出现的或正在发展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主要包括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类。

根据规定,基金产品要成立,需在售之日起3个月内,募集份额总额不少于2亿份,基金募集金额不少于2亿元且基金认购人数不少于200人的条件下。如果募集期限届满,未满足基金备案条件,基金管理人应当承担三方面责任:

一是以固有财产承担因募集行为而产生的债务和费用;

二是在基金募集期限届满后30日内返还投资者已交纳的款项,并加计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

三是如果基金募集失败,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及销售机构不得请求报酬。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销售机构为基金募集支付之一切费用,应由各方各自承担。

2022年下半年就已获批

从流程上说,一只基金诞生,要经历申报、审批、发售、成立、建仓等多个环节。如果不能顺利发售,便会出现募集失败现象。对基金公司而言,基金成功募集至关重要,但影响募集的因素,却远超过基金公司自身范围。概括而言,影响基金募集的重要因素,有基金销售渠道、拟任基金经理知名度、市场行情。

“我们一般认为,渠道是影响基金募集关键因素,因为渠道(尤其是银行和头部券商等重点渠道)掌握了绝大部分基金客户。如果渠道不给力,基金很难买。但要渠道给力,除了和基金公司合作关系外,根本上还得看行情和基金经理知名度。如果行情很差、投资者避险情绪明显,如果再加上缺乏稳定的历史业绩,很难说服投资者去买基金。”某中型公募内部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说。

就本次募集失败的两只基金而言,从公开信息上难以推测出销售渠道的影响,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后两者进行侧面观察。

从基金经理来看,两只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均不属于知名度较高的人气基金经理。其中,农银汇理MSCI中国A股气候变化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宋永安,2007年起历任长信基金金融工程研究员、农银汇理基金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现任农银汇理旗下多只指数基金的基金经理。

光大保德信先进材料混合基金由苏淼担任基金经理,苏淼先后在国联证券、山西证券国信证券担任过分析师,2017年5月加入光大保德信基金,历任权益管理总部股票研究团队高级研究员,2022年10月起担任基金经理。苏淼于2023年2月至2023年7月管理的光大保德信睿鑫混合基金,已于2023年7月清盘。

更为明显的痕迹,出现在基金募集时间上。公告显示,上述两只基金均已于2022年下半年就获批了,随后都在2023年8月获准延期募集,最终拖至2024年2月才开始募集。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基金产品在获批后就应该进入发售环节。但某些时候,如市场行情不佳、基金发行无人问津等时候,基金公司会考虑延迟发行。但不能一直拖下去。”某基金分析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分析称,这两只基金2022年下半年获批,比较合理的情况是在2023年就应该发行了。但2023年以来不仅市场行情一波三折,且基金发行遇冷,并不是发行的好时候。“应该是实在拖不下去了,但最终依然没能成功发行。”

基金公司应“谋定后动”

值得一提的是,和之前相比,今年以来基金募集失败的案例,实际上并不算多。

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2024年已过三分之一,只有2只基金募集失败,但2023年募集失败的基金数量达到了15只,2022年更是达到了24只。即便是在基金密集发行的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募集失败的基金数量分别有19只、25只、33只。以2020年为例,农银汇理基金就有过基金发行失败案例(农银汇理金硕债基)。此外,当年基金发行失败的还有申万菱信基金、德邦基金、方正富邦基金、民生加银基金、诺安基金、大成基金,以及景顺长城基金、富国基金等大型公募。

“基金发行失败数量减少,是基金产品供需两端博弈的结果。”前述基金分析人士分析称,在数量突破万只之后,存量产品的维护远比发行新产品重要。历经此前赛道亏损行情后,市场投资者对主动权益基金的看法有所改变,基金业目前要做的是极力提升投资业绩,重新挽回投资者信任。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发基金募集失败的概率会更大,基金公司也会逐步减少基金发行,会把更多资源投入到老基金的持续营销上。当然,由于此前业绩不佳,基金公司,特别是基金数量不多的小型公募,近年来还会把部分资源投入到规模持续萎缩的‘迷你’基金的维护上。”该基金分析人士说。

同时,某小微公募内部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直言,他所在的公司过往发展业绩不佳,旗下多只产品在规模下降后,已悉数面临“清盘”局面。“截至目前,我们依然是想把这些基金保住,我们是小公司,产品数量是稀缺的。如果清盘了,后续很难再获得产品批文。”

“健康的基金市场,需要存在合理的‘新陈代谢’,这需要通过基金发行端的募集失败和投资端的清盘来实现。目前不仅仅基金数量超过1万只,无论是主题投资还是全行业投资,基本上已有对应的产品。和维护迷你基金持续运作相比,让不具备竞争力的基金‘发行失败’,资源消耗会少些。但基金公司最好的做法是‘谋定后动’,在申报产品之前应有着更为充分的评估,这些基金有没有市场?有多大的市场?”某中小公募投研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说。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