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抱团之争:行情瓦解原罪还是市场转型必经阶段?_基金投资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重仓 >> 文章正文

基金抱团之争:行情瓦解原罪还是市场转型必经阶段?

加入日期:2021-1-22 15:46:30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1-1-22 15:46:30讯:

(原标题:基金抱团之争:行情瓦解原罪还是市场转型必经阶段?)

基金抱团成为市场最关注课题。

尤其伴随着机构抱团股的波动加大,一方面,市场对抱团瓦解会带来的行情冲击不乏担忧,另一方面,参考国外成熟市场,机构抱团会成为证券市场“二八分化”的正常现象。

相对于A股市场而言,阵痛已然在产生。

如何认识A股市场当前的抱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采访发现,机构投资人这个特定阶段表现出来的态度仍然较为复杂,不同观点争锋之下,困扰依然存在。

抱团瓦解带来的行情隐忧

在这个抱团股疯狂上涨的时刻,市场资金的担忧却日渐显著。

要不要减仓?什么时候减仓?机构抱团是否会瓦解?

事实上,对于抱团瓦解可能会带来的市场动荡,预期已经十分明显。

根据招商证券复盘,按照A股此前几次抱团情况复盘来看,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四次,分别是2007Q1-2010Q1抱团金融,持续13个季度;2009Q3-2012Q3第一次消费抱团,持续13个季度;2013Q1-2016Q1抱团信息科技,持续13个季度;以及2016Q1开始的第二次消费抱团。

“和每一次抱团一样,前几次犹疑总是更好的加仓机会,开始的动摇是为了更紧的抱团,一次又一次下车、后悔、又上车,不断坚定持股信念,形成最坚定的抱团,并迎来最后的泡沫化。”招商证券表示。

按照此前抱团瓦解后的市场表现,譬如2010年一季度,此前抱团的金融板块尤其是银行已经没有业绩弹性,机构投资者转而抱团消费。

相对应地,抱团瓦解后2010年4月中旬开始,到2011年7月中旬,金融指数整体下跌了20%,而同期剔除金融的指数上涨了2%。

到2011年9月底,金融指数跌幅已经超过了30%。

对于当下市场来说,抱团是否会瓦解、瓦解后影响又有几何,则是争议之中的焦点。

“大家看好的股票越来越集中,买入资金越来越大,涨幅越来越高的时候,股价就会被透支,这个时候对股票或者是投资者来说性价比就变差了,所以我认为抱团抱到今天是有风险的。”格雷资产董事长张可兴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持这一观点的机构并不是少数。

“对于抱团何时解散我们无法预知,风险肯定存在,但是保持长期投资的思路是关键,不指望今年或者未来还会获得像前两年那么高的收益,”张可兴表示,“抱团解散主要的原因是流动性的拐点和通货膨胀的预期,这两个因素夹杂了利率的抬升,导致估值下杀,这会给未来整个市场带来伤害,表现就是杀估值,这个过程当中如果估值本身很高,同时业绩又没有很强的支撑,这样的股票就会输得更惨,所以就会带来双杀。如果估值现在不高不低,同时业绩能维持高增长,那这样的企业即使出现短暂估值下杀,未来也会获得业绩增长带来的收益。”

“机构抱团股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等叠加因素会导致市场风格转向,这个时候抱团股会发生切换,就容易产生风险。”北京一家公募基金基金经理表示。

不过,他也提到另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其实每次抱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出现了业绩更好的板块。

成熟市场的必经阶段

虽然过往几次抱团瓦解带来的影响余波犹在,但不少业内人士在受访时指出,当前的机构抱团现象已经和过去有所不同。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师王德伦指出,从A股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当前的“机构抱团”并非过去的“机构抱团”。

其核心逻辑是,A股一批优质核心资产脱颖而出,成为QE时代的“非卖品”。随着A股美股化进程的推进,核心资产长牛已在途中,中国核心资产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备稀缺性,成为QE时代抵御贬值的最佳“非卖品”。

“参考国外成熟市场,机构抱团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马太效应令机构资金越发集中,长期来看也将是未来国内A股市场的长期趋势。”某券商系公募基金权益总监受访指出。

机构抱团不是中国特有现象,是全世界资本市场的共性。美国主流投资机构长期抱住Top10的公司,仅苹果、亚马逊、微软、谷歌、脸书、特斯拉六家公司就占据纳斯达克总市值的50%。

“机构作为管理大资金的成熟投资者,不会无缘无故买入这些公司,必然有过硬的投资逻辑,而这些逻辑并不一定被大众投资者所接受,但从近百年的历史看,主导资本市场的终归是机构投资者。”丹阳投资董事长康水跃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一个数据显示,按照中金公司的测算,个人投资者在流通市值中的持股比例已从2003年的95.4%下降到2020年的51.8%。

接近监管层人士在与本报记者沟通时也预测,这一比例会越来越低。

“用了17年的时间,个人投资者在流通市值中的比例下降了40%多,未来肯定还有非常大的下降空间。个人投资者想在A股市场里取得超额收益越来越难,当其投资收益远远不如机构,就会加入申购基金的大趋势当中,这个趋势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前述基金经理指出。

这也必然意味着,机构在未来A股市场的定价能力将日益提升。

投资理念的“争执”

机构占比的提升,在提升自身定价能力的同时,能否更有利于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和方法落地,并推动A股市场更理性的定价?

这仍然是机构投资人聚焦的关键问题。

国泰君安证券亦认为,海内外抱团的本质是趋同的,均是集中追逐“确定性溢价”。虽然市场存在风格切换的疑虑,但由于资金聚焦龙头景气,风险偏好仍低,因而切换概率不大。

在其眼里还有一个逻辑,在流动性拐点出现之前,赛道、竞争格局等是增量资金考虑的前提,伴随资金投资的久期放长,蓝筹龙头仍是首选。

“我们关注机构抱团的现象,更应该关心机构抱团所处的阶段、抱团的逻辑及底层资产的质量。”康水跃表示。

他认为,可以肯定当前并不是抱团瓦解阶段。如果是抱团瓦解阶段,这个过程会伴随恐慌性砸盘及成交量的显著放大,但是从最近两周看,这个迹象并没有出现。

“只有市场批判机构抱团而没有基本面的冲击的话,机构抱团很难瓦解。如果抱团没有瓦解的话,那后面机构只会越抱越紧密。拉长时间看,现在可能仅仅处于机构抱团的中期。”康水跃认为。

机构抱团的逻辑在于对沪深两市个股的精选,尤其是对沪深300成分股的精选,精选出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超级品牌;底层资产所处的行业是否处于上行景气周期是核心变量,决定了机构抱团持续的时间长度及抱团的紧密度。

“这两年机构抱团集中持股背后是宽松的流动性追求龙头确定性溢价,有其合理性。”博时基金认为。

当下的市场大背景是,在全球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环境下,居民财富从房地产逐步流向权益市场。与此同时,各行业龙头公司的竞争优势和盈利韧性越发明显。

这也导致不少机构重仓龙头企业权益资产变得必然。

博时基金认为,在火爆的发行潮下,过去两年基金赚钱效应大幅提升后,基金也天然选择强化了市场对公募重仓股的抱团趋势。

抱团争端背后,或许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更多“非卖品”的资产夯实。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