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0-12-9 18:59:06讯:
虽然生活中流行减肥,但国内基金业却一直以肥为美。每隔几年,每当风口来临时,就成为一些基金公司迅猛增肥的好日子。
在2015年的那轮杠杆牛市中,分级基金引领风骚,基金公司把金融衍生工具引入到基金,给基金加杠杆,吸引大量基民前仆后继,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爆款基金”神话。随着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要求“公募产品和开放式私募产品不得进行份额分级,存量分级基金应当在2020年底前取消分级运作,完成规范和整改”,分级基金将要退出历史舞台。
步入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分级基金的故事即将迎来尾声,但是爆款基金却换了个马甲,重新粉墨登场。
近两年来,基金市场增长势头迅猛,火爆程度超过了2007年、2015年牛市阶段,百亿级爆款基金频繁涌现。同花顺(300033,股吧)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8日,今年已经成立了1352只新基金,首发规模总计超过2.85万亿,而且有望突破3万亿大关。此外,新发基金中有38只基金募资规模超过百亿,另有6只基金募集规模在95-99亿之间。
头部公司和明星基金经理的狂欢
头部基金公司和明星基金经理是打造爆款基金的主力军。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0年的百亿级爆款基金大多来自业内头部的基金公司。截至11月末,汇添富基金以9只百亿级新发基金引领群雄,易方达基金旗下则有5只新发基金超百亿,鹏华基金、南方基金和富国基金(博客,微博)位列3-5名,5家基金公司的新发百亿级爆款基金合计21只,占据“百亿俱乐部”半壁江山。
随着头部基金公司频繁推出百亿爆款,明星基金经理们的资管规模也水涨船高。
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在主动基金领域,2019年收益率夺魁的广发基金刘格菘资管规模高居第一,已高达843.27亿元,易方达基金的张坤、南方基金的茅炜位列二三。除了以上三位基金经理,汇添富基金的胡昕炜和鹏华基金的王宗合等基金经理也于今年依托各自发行的爆款基金,实现管理规模超过500亿元,成功跻身“500亿俱乐部”。
与此同时,基金规模分化现象也日益突出。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在明星基金经理新发基金“爆款”频出、供不应求的当下,全市场还有1894只基金(份额合并计算)的规模不足2亿元。爆款基金频现的背后,行业“马太效应”却愈发明显。
对于以按基金规模收取管理费为主要收益来源的公募基金行业,基金规模越大,收到的管理费就越多。爆款基金频发,基金公司增肥,最终肥了头部基金公司与明星基金经理的口袋,成为一场行业头部玩家的狂欢。
谁在“养肥”爆款基金?
基金市场近两年的火爆是由多重因素综合导致的。
从市场来看,自2018年10月A股触底2449点后,一路震荡走高,近两年股市行情回暖,市场走出一波结构性牛市。同时叠加楼市调控、债市疲软等因素,大环境上提高了投资者参与基金市场的热情,这是近两年基金市场热度上升的大前提。
基金市场整体的热度提升为基金带来了可观的增量资金,而行业头部的公司则依托近两年的业绩以及旗下“网红基金经理”们的明星效应,推动了爆款基金的诞生。
从今年的百亿级爆款基金来看,背后的基金经理都是刘格菘、王宗合、萧楠等经常刷屏的名字,渠道方和基金公司对于过往高收益率的密集营销迎合了投资者们要赚更多钱的心。
对银行、券商等代销机构而言,为提高营销效果,追求更多销售佣金,会把最好的资源向头部基金公司和明星基金经理倾斜,给予他们更高的曝光。另一方面,这些渠道方还会鼓励投资者“赎旧买新”,这种行为不仅加剧了市场上爆款基金频现的现象,还给市场上已经完成建仓的基金带来现金流压力,给这部分基金的运作造成不利影响。
投资者对于基金缺乏了解和盲目跟风,也是爆款基金诞生的一大因素。对于一部分投资者而言,他们心态过于浮躁,希望追求高收益率,但在买基金时却没有做足研究,选择了盲目跟风,进一步推动了爆款基金的产生。
多重因素叠加之下,百亿爆款基金频现。但这并不是爆款基金首次出现,在这轮爆款之前,2007年和2015年两轮牛市中,都有大批爆款基金登上舞台。
莫忘前车之鉴:来去匆匆的“爆款之风”
纵观2007年和2015年两轮牛市中的“爆款基金”,无不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犹如一阵大风,然而大风过后,却是一地鸡毛。
2007年的爆款主要通过基金拆分和大比例分红制造。这两种方式通过使基金净值降低到1元或1元附近,营造出“便宜的基金”的假象,吸引不明就里的投资者投资基金,达到扩大基金规模的目的。
事实上,基金的净值是由持有股票或者其他证券的公允价值计算得出的,并不反映持有资产的增长潜力。不过在资管规模扩张的诱惑下,不少基金公司选择了降低单位净值来忽悠投资者。
天天基金网显示,2007年年内,共有63只基金实施拆分;250只基金进行了566次分红,其中有百余次大比例分红。
降低净值效果立竿见影。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大成基金旗下的大成精选增值(090004)混合在拆分后一个季度,净资产规模从4.18亿元暴增至94.42亿元,规模扩张超20倍;易方达积极成长(110005)混合在拆分后一个季度净资产从23.61亿元增至157.12亿元,规模增超5倍。
然而随后股市大幅下挫,基金行业遭受重创,爆款基金也损失惨重。哀鸿遍野的市场中,冲着“1元净值”买入爆款基金的投资者们,最终为过热的市场买了单。
很快,监管层出手纠正。2008年1月,证监会下发了 《关于证券投资基金宣传推介材料监管事项的补充规定》,规定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代销机构应当避免对利用大比例分红等通过降低基金单位净值来吸引基金投资人购买基金的营销手段,或对有悖基金合同约定的暂停、打开申购等营销手段进行宣传。”基金公司调低净值忽悠投资者投资的故事告一段落。
尽管2007年的不少爆款基金让投资者损失惨重,但几年一过,新的韭菜又郁郁葱葱,成为被基金公司收割的对象。
2015年,分级基金作为彼时的爆款登上了舞台。分级基金引入金融衍生工具,给基金加杠杆,使基金的A级、B级份额风险收益表现有一定差异化。隐藏着杠杆的分级基金,通过“总有一款适合你”的策略,迎合了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需求,吸引到更多追逐高收益的投资者,扩大了基金规模。
2015年上半年行情火热,分级基金的B级份额通过其自带的杠杆效应收益不俗。iFinD数据显示,2015年初至6月15日,共有18只分级基金的分级B涨幅超200%。收益诱惑下,投资者淡化了对杠杆风险的警惕,蜂拥而至,分级基金市场的总体规模从年初的1300亿飙升到二季度末的4600亿。
一位业内人士感慨说:“分级基金是天才的发明。不用基金公司营销,就能迅速增长。”
好景不长,随着下半年市场转向,千股跌停之下杠杆反杀,分级B的损失也成倍放大,多只分级B遭遇腰斩。截至2015年末,分级基金的市场规模回落到1600亿。
鹏华基金就是分级基金野蛮生长的典型代表。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在2014年底,鹏华基金净资产规模约为686亿元;借着分级基金在牛市中的高额收益带来的吸引力,2015年二季度末,鹏华基金的净资产规模达到了2271亿元,增幅231%,是那半年里当之无愧的顶级爆款;然而,随着市场转向大跌,鹏华的收益率和资管规模也急转直下,到三季度末时,公司净资产规模仅剩994亿元,仅仅一个季度就惨遭腰斩。
监管层也关注到了分级基金的风险。2018年4月27日,“一行两会一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要求,“公募产品和开放式私募产品不得进行份额分级”,并要求存量分级基金应当在2020年底前取消分级运作,完成规范和整改。
2020年将要过去,12月初,存量分级基金密集发布分级份额终止运作并将终止上市等公告,分级基金的疯狂岁月即将成为历史。
两轮牛市中的爆款基金最终都黯然收场,不禁使人深思,这一次的爆款基金之风,会走向何方。
随风而起的爆款基金,未必是投资者扶摇直上的阶梯。对于部分投资者而言,头部基金公司、明星基金经理历史业绩的号召力不言而喻。在渠道方和基金公司的卖力营销下,基金资管规模不断扩张,爆款基金接连诞生。
虽然不同于过往两轮牛市中的爆款基金,在这轮爆款基金产生过程中,市场并没有出现系统性的泡沫,但是依然存在风险,需要警惕。
爆款基金不断的背后往往是市场整体或局部的过热。2020年以来,在流动性充足的背景下,大量资金蜂涌到以科技、医药、消费为代表的部分板块,导致不少个股的估值升至历史高分位。虽然新兴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并不代表上市公司股价只升不跌,一旦市场出现波动,抱团取暖的爆款基金能否经受流动性测试,将成为一个严峻考验。
对于投资者而言,爆款基金从来不意味着财富快速增长的阶梯,市场越是火热,投资者越是需要保持冷静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