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基“踩雷”,投资者该怎么办?本来只想图个稳健投资结果一周跌去一年收益_基金投资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分析 >> 文章正文

债基“踩雷”,投资者该怎么办?本来只想图个稳健投资结果一周跌去一年收益

加入日期:2020-11-25 7:12:23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0-11-25 7:12:23讯:

每经记者 黄小聪 每经编辑 叶峰

“太吓人了,我本来全投了中短债,还好一看到新闻就全跑了,现在手里都没有了,暂时一段时间是不会再买债基了,至少到明年再说了。”一位投资者向《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说道。

2020年临近尾声,本来只想图个稳健收益的投资者们,被债基的下跌给吓怕了。

记者注意到,进入11月以来,“爆雷债券”“踩雷基金”不断刷屏,基金净值单日跌超7%、8%屡屡出现。有的甚至短短几天时间就把一年的收益都跌没了。

而如果从今年以来的收益情况来看,在亏损榜单中,多只债券型基金的亏损幅度竟然都快赶上原油类基金了,年内亏损最多的债基已将近40%。

这还是我们印象中稳健投资的债基吗?当信仰破灭,机构有何反思?投资者又该如何看待此次事件的影响并进行理性投资?

一个月跌去一年收益

10月30日,当华商回报1号当日净值大幅下挫21.18%时,并未引起市场太大的关注,因为这并不是该基金第一次出现净值大幅下跌,2020年4月9日,该基金净值也曾出现单日下跌23.97%的情况。

随着其持有的“16申信01”估值不断下调,基金净值也是持续下滑,截至11月20日,累计净值仅有0.5357元。

如果说这只债基对投资者的影响还局限于小范围,那么可能更多投资者不会想到,进入到11月份,伴随着更多的债基出现“踩雷”的情况,影响会进一步蔓延开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进入11月以来,部分债基单日净值跌幅接近或超过5%,有的甚至单日下跌超过8%。

具体来看,11月10日,华泰紫金丰益中短债A和C,净值分别下跌8.75%和8.74%;11月13日,华泰紫金智鑫3个月定开,净值下跌4.82%,东方永兴18个月A和C,当日净值下跌4.61%和4.62%;11月16日,博时富诚纯债,净值下跌7.78%。

截至11月17日,梳理近一周债基表现,有26只中长期纯债基金和短期纯债基金的跌幅超过2%。

对于纯债基金而言,去年全年表现最好的基金,年度收益也没有超过10%,市场收益中位数在4%~5%。按照这个跌幅来看,仅仅一周时间,这些纯债基金基本上就跌去了去年市场平均收益的一半,而有的基金更是把全年的收益跌没了。

比如博时富诚纯债,2019年全年收益4.26%,截至11月17日,近一周跌幅7.86%;融通岁岁添利B,2019年全年收益3.58%,截至11月17日,近一周跌幅6.33%;东方永兴18个月C,2019年全年收益2.24%,截至11月17日,近一周跌幅4.62%。

再从近一个月情况来看,同样只看中长期纯债基金和短期纯债基金,截至11月17日,WIND数据显示,近一个月有多达35只净值跌幅超过2%,10只净值跌幅超过5%,最大的月度跌幅达13.84%。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部分跌幅居前的债基,其实从10月底开始就已经有征兆,到了11月份更是出现连续下跌。

比如华泰紫金丰利中短债C,继10月23日净值大跌6.11%之后,11月10日和11月11日净值跌幅分别为3.51%和3.2%;还有华泰紫金丰益中短债C,10月23日净值跌幅1.15%,自11月9日起,净值更是连跌7天(截至11月17日),其中11月10日净值大跌8.74%。

如果不只是单看纯债基金,进一步梳理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等,截至11月17日,今年以来的债基跌幅,最大竟然已经接近40%。

违约-抛售-应对赎回压力

债基大跌背后的原因,无非就是两种,一是遭遇大额赎回,因净值小数点位数原因造成的净值波动;另一种原因就是债基“踩雷”了。

上述这些基金基本都是后者,其实今年以来,债券违约的情况并不少见,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7日,年内违约的债券数量已达115只,虽然还不及2019年的184只,但也逼近2018年的125只。

不过在违约前主体评级在AAA级的只有海航集团、永煤控股、紫光集团等少数几只,另外华晨集团较早之前也是AAA级,在违约之前降至AA-。

尤其是华晨集团、永煤控股的违约,被业内看作是一步步打破了对信用债的信仰。先是华晨集团旗下的“17华汽05”于2020年10月23日到期后无法兑付,随后永煤控股旗下的“20永煤SCP003”截至2020年11月10日同样未能足额偿付资金,构成实质违约。

有公募基金经理表示:“此次违约对市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此前市场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永煤控股违约之前市场也没有起到警示作用,它不像华晨集团在违约之前,市场已经有充分的反应,是有心理预期的。另外,永煤控股所处的行业,这两年的景气度尚可,违约主要还是非煤业务导致的结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违约发生之后,多只债券进一步大幅下跌,比如13平煤债,11月6日的收盘价还在97.5元,但11月11日、11月12日分别下跌12.82%和9.65%,价格更是直接跌到了76元;19紫光01,在11月初时价格已经跌至38元,但11月13日,价格最低探至11.52元。

这样凶猛的杀跌方式,对于持有的基金来说,净值影响自然不言而喻。比如三季度末持有“13平煤债”的华泰紫金丰利中短债基金,从上述净值情况可以看出,截至11月17日,近一个月跌幅均超过13%。

上述基金经理表示:“违约事件除了直接影响到债券的发行,交易的偏离度也明显加大,另外,投资人、资管类机构信用风险偏好下降,固收产品面临赎回压力并进一步抛售债券,还有金融机构对质押券的管理更加严格。”

招商基金固定收益投资部副总监马龙也指出:“华晨、永煤集团先后构成实质性违约,导致信用债市场情绪较差;随后风险偏好进一步向其他具有相似点的信用债转移,部分债基因持有违约债券,净值下滑面临赎回压力,通过抛售高流动性债券或拆入资金应对赎回压力。”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此次的债券违约,引发市场震动,甚至可能对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造成影响,但目前来看,抛售的量不是特别大。

另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基金三季度末的债券持仓,真正进入到前五大持仓而且已经“爆雷”的债券,持仓量并不是特别大,比如对于永煤控股旗下债券的持仓,在基金三季报中,仅有创金合信汇泽纯债三个月持有35万张的“17永煤MTN001”,以及江信增利A持有20万张的“20永煤SCP004”。

当然,还有些持仓由于没有进入到基金前五大重仓中而未体现,但大多已经反应在上述基金的净值中,如果后续违约债的数量继续增多,可能对基金的影响会进一步加大。

除了对净值的直接影响,从更深一层的影响来看,有基金公司人士认为:“此次违约事件之后,未来市场将对信用资质较弱、债务负担重的企业更加警惕。弱资质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优质企业与弱资质企业的信用利差将继续拉大。”

信用债不能靠“信仰”

其实从近几年来看,债券爆雷的情况经常出现,特别是2018年以来,每年违约的债券都超过100只。

仔细分析这些年债券爆雷的行业、区域以及机构的受伤经历,可以发现,随着爆雷债券的增多,每一次总会有部分基金深陷其中,而基金能做的事情很有限,如果不能提前预判,就只能是等待违约处理,然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构建择券逻辑。

以近5年的事件为例,比如在2015年~2016年时,那时候煤炭、钢铁、水泥、有色等行业,是主要的违约重灾区。比较典型的代表比如山水水泥,由于债券违约,包括中融基金、创金合信基金在内的多家基金公司都曾将其告上法庭。

也正是由于爆雷行业的集中性,彼时机构投资者在择券时,出现很强的行业倾向性,尽量回避违约重灾区,有业内人士也表示,2016年时,其实是存在比较明显的行业利差。

而到了2018年时,机构投资者的择券逻辑再次受到了挑战,wind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的债券违约数量达125只,相比于2017年的34只,出现了大幅增长。

违约增长的背后,机构投资者发现违约的企业有不少来自于东北等地方,因此业内盛传“投资不过山海关”。此时择券的逻辑已经不仅仅是需要对行业作出选择,同时对区域也出现了偏好。

这个期间比较典型的代表比如丹东港集团,7只债券近80亿元出现违约,“13 丹 东 港 MTN1”“14 丹 东 港MTN001”“15丹东港MTN001”“16丹港01”等一个个熟悉的债券名字依然在耳边回响,基金公司“踩雷”之后,又只能是一次次提起诉讼。

此外,在2018年的违约中,还有不少是民营企业,比如神雾集团等。这波违约潮之后,机构投资者的择券逻辑进一步升级,从选行业,到选区域,再到开始注重企业的性质。因此也就出现了在2018年之后,大家都更喜欢买国企、央企,或是地产龙头的一些债券等。

但此次永煤控股违约的出现,相当于是把机构投资者这两年建立起来的择券逻辑再一次打破了,连3A评级的国有企业都出现违约了,下一步该怎么择券?

马龙也指出,这一波违约和2018年的违约潮较大的不同点在于,2018年违约的主体主要以中小民企为主,本轮违约涉及到了信用级别较高的国企,所以恐慌情绪传染较快,对债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上述公募基金经理坦言:“此次违约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信用债投资不能完全靠信仰了,需要更加关注企业的情况,以前总是希望把投资做得简单一些,觉得只要落在条条框框里面就可以投,但现在来看,对于这种产业债,还是应该自下而上,不仅要关注其主营业务,还要进一步关注非主营业务;其次,还要关注企业的财务杠杆率,做更详尽的尽职调查,合并报表还是应该跟母公司的报表一起来看;另外,要关注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特别是在有冲击性事件的情况下,就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的违约。”

另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此次违约事件之后,已经有基金公司加大了对持仓的企业债梳理,迅速筛查组合里面的债券,先排除是不是持有,如果持有,应该怎么应对。同时,对持有债券的行业分散度、流动性等再次进行评估,以及对外部信用等级的变化、债券异常成交、偏离估值等方面重点关注。

投资者短期谨慎介入

当然,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能随着债券违约的发生,更关心的是相关事件的持续性以及是不是还可以投资。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春华表示:“我们认为大可不必恐慌。受多种因素影响,此次信用债出现阶段性调整,预计调整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不会影响信用债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一方面,从目前情况看,债市尚未出现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市场总体情况良好,违约率从各个维度看都可控。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一些评级较高的国企展现出来的违约倾向,如不及时处置,的确有可能带来短期传染性风险。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近期已向市场大量投放流动性,本月12、13号分别净投放900亿、1600亿资金,预计后面还将持续投放。流动紧张状况大概率将得到缓解,信用债的抛压也会明显减弱,市场将逐步恢复平稳。”黄春华进一步说道。

而马龙也表示:“短期视角来看,市场不可避免会有对信用债的避险情绪,高等级和低等级债券的利差将进一步拉大,出现分化行情,弱资质的主体和个券影响较大。但中长期视角来看,结合当前的静态票息来说,债券的配置价值较大。”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一直以来,做债的逻辑都是配置,不是交易,其实真正的高收益债是用来交易,不是用来配置。当前,我们在发生了信用债违约事件之后,确实应该去思考未来应该怎么做,比如违约后的处置,信息透明度等,但如果这些都做好了,当违约变成常态化,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与它共存,而不是说违约了,你就必须要有兜底。”

具体到基金方面,其实对于违约处置的安排也正在逐步完善中,10月30日,中基协刚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侧袋机制操作细则(试行)》,所谓的侧袋机制,是指将基金投资组合中的特定资产从原有账户分离至一个专门账户进行处置清算,目的在于有效隔离并化解风险,确保投资者得到公平对待,属于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

以后当碰到债券违约事件时,基金就可以采用侧袋机制进行违约后管理,而不用像现在一样,投资者只能面临着净值大幅亏损,而基金公司为了应付流动危机,只能自掏腰包去申购份额。

此外,目前面临着这些债券出现违约,债基净值出现下滑,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选择基金呢?

有第三方分析人士指出:“现阶段债基投资的专业度越来越高,普通投资者也需要对债市有基本了解,要先看债基的投资范围是偏利率债基还是偏信用债基,同时对利率债、信用债的基本特征有基本的认知,初步了解债券的时间价值、信用价值等因素。”

“总之,在选择和投资债基之前首先需要明白自己的风险偏好、资金性质和能力圈,同时参考第三方独立机构的相关建议作出选择。作为普通投资者,更建议选择头部基金管理公司、规模较大的债基产品进行投资。”该分析人士进一步说道。

黄春华则建议:“投资者当前应尽量规避弱投资资质、高杠杆且面临较大集中偿付压力的发债主体;非专业投资者更建议短期内谨慎介入信用债市场,不要盲目追逐高收益。如果没有专业筛选能力,无疑将暴露在较大的市场风险当中。同时,由于信评专业度是债券内部风险控制的关键,建议尽量选择信评实力强、标准严格的公募债券基金。”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