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宗交易回暖 机构挖掘潜在机会)
近期大宗交易成交额持续回暖,11月A股市场共发生1577笔大宗交易,累计成交40.10亿股,成交额达499.24亿元,相比6月至8月的月均成交额298.35亿元,实现大幅反弹。有投行人士认为,经过数月的磨合,减持新规对大宗交易的影响在逐渐消化,拥有大资金和选股定价优势的券商、私募重新开始挖掘大宗交易市场的投资机会。
白马股频现大宗交易
自5月底的减持新规实施之后,6月A股市场大宗交易成交额遭遇“断崖式”跳水,从5月的519.46亿元,骤然下降至6月的331.73亿元。在随后的7月、8月,大宗交易持续低迷,分别为306.82亿元和256.51亿元。
到了9月,大宗交易市场在连续萎靡三个月之后,成交额迅速跃升至528.83亿元,10月受到国庆假期影响,成交额也达到263.40亿元。对比减持新规出台之前,今年大宗交易月成交额基本在450亿元到650亿元之间震荡,可以发现,伴随着9月以来的这一轮回暖趋势,大宗交易市场已基本回复至新规之前的水平。
随着大宗交易市场回温,白马蓝筹股在大宗交易市场频现。12月1日,美的集团发生一笔成交价为46.06元的大宗交易,成交量24.33万股,成交额达1120.64万元,事实上,这已经是今年以来美的集团的第128笔大宗交易。9月以来,美的集团共发生15笔大宗交易,总交易额达到6.86亿元。而贵州茅台同一时间段内则发生33笔大宗交易,总成交额约6.03亿元,其中11月,贵州茅台大宗交易总成交额达到3.74亿元,刷新今年单月成交额最高纪录。
今年以来,截至12月4日,美的集团大宗交易成交总金额高达105.20亿元,领先其他白马蓝筹;京东方A和海康威视紧随其后,成交总金额分别达到79.83亿元和79.52亿元;此外,中国平安、贵州茅台等白马股累计大宗交易成交额亦超过10亿元。
机构长期投资意愿增强
当下,业内普遍认为选择大宗交易的以公司原始股东或定增股东居多,尤其是原始股东,由于对股价变动并非特别在意,尤其偏好选择大宗交易。此外,受减持新规影响,部分限售股解禁后被迫分流,最终选择大宗交易进行减持。尤其大小非、定增减持等特定股东在二级市场的减持受限,转而借道大宗交易,为大宗交易规模回升贡献不小。
在11月以来的1647笔大宗交易中,共有778笔折价率低于5%,占比约47%。其中,142笔折价率低于10%,相当于投资折扣可以达到9折,其中不乏京东方A、美的集团等实力个股。有业内人士认为,经过大宗交易市场重新定价,相比于一年期定增,大宗交易的投资限售期仅有半年,投资折扣平均在6%附近,投资价值凸显,机构接盘限售股后长期价值投资意愿有所增强。
今年以来,在大宗交易市场先大幅收缩,又日趋回暖的背后,很可能伴随着大宗交易市场投资逻辑的变化。简而言之,就是机构正逐渐从“快进快出”的通道角色,向着“长期持有”的投资角色转变。
有私募人士向记者表示,近期大宗交易业务“很好做”。大宗交易过去作为大额减持的重要手段,讲究速战速决,接盘方通常会在几天之内完成抛售。如今,由于减持新规设定了锁定期,接盘方不得不开始挑选标的,以避免股价下跌造成损失。这意味着,大宗交易市场越来越看重接盘方的资质和实力。随着部分实力不足的大宗交易的参与者退出竞争,券商、基金等这些拥有大资金和选股定价优势的机构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