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行情群像:券商手忙脚乱私募淡定喝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私募基金 >> 文章正文

“1·19”行情群像:券商手忙脚乱私募淡定喝茶

加入日期:2015-1-20 7:48:06

在很多私募人士看来,周一的大跌有证监会上周五关于券商两融业务规范的指令作为导火索,但市场过热的征兆已经显现,这场暴跌早晚都会到来,大盘蓝筹的机会没有完全过去。

  周一晚上7点,国内最大的阳光私募之一星石投资还在开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投资团队的会议要开到几点还没准,因为“此前也没遇到过这种情况”。

  当天更晚一点,中国证监会官网发布消息,否认打压股市,并称50万以下两融老客户无需强行平仓。

  1月19日注定是个不眠之夜。当天A股暴跌,上证综指大跌7.70%,上证50跌9.15%,券商股全线跌停,银行股也接近全线跌停。

  直接触发因素是上周五证监会公布券商两融违规问题的处理结果,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等三券商被暂停新开两融信用账户3个月,此外还有数个券商被点名批评。

  券商:逾期强平杀伤力?

  券商两融违规背后,到底是哪根刺伤了股市?

  有人将原因归结于“50万的硬性门槛”。上周五,证监会明确表态:“不得向证券资产低于50万的客户融资融券。”

  一夜之间,融资融券信用账户的新开户资金门槛从业内通行的10万元、20万元,甚至有些还是零门槛,重新回调至两融业务推出之初的50万元。

  记者昨日特意致电包括12家被处罚券商在内的多家券商的客服电话,多家券商明确抛出了“所在券商开户满6个月,账户资产50万”的最新硬性条件。

  本报记者再致电国泰君安、光大、兴业三家券商旗下营业部咨询两融开户条件,都被告知50万元的硬性门槛。“新规刚刚开始执行,可能还未传导到客服层面,但具体业务经办人士都已经接到了最新监管要求,会严格执行。”光大证券一家营业部总经理向记者表示。

  “今天一天电话接到手软。”上海某营业部客户经理称,不少客户在上周办理两融资金账户时还执行的是10万元的门槛标准,但现在被告知批不下来,客户多少还是会有一些情绪,客户经理们忙于进行安抚解释工作。

  分析人士认为,证监会对“两融”门槛的重新提高,意味着“小散”被清除出融资融券市场,重归机构和大户才能玩得起的“土豪”游戏。

  而令市场为之震颤的另外一大因素,则是中信、海通、国泰君安三家券业龙头接到了“暂停新开两融账户3个月”的行政监管措施。

  中信证券在周日晚间公布四大两融整改措施后,海通证券昨晚也作出了与中信相对一致的整改表态。

  “最具杀伤力的还是逾期强平。”在不少券商人士看来,跟逾期强制平仓相比,50万以下不许开户、三大券商被暂停新开户3个月这两大两融新举措那都“不算个事儿”。

  海通证券一位融资融券业务人士透露,两融合约逾期或者说是允许客户展期不仅是在几大券商中,其实是整个行业都存在的问题。其实去年证监会已准备修改相关管理办法,允许展期两次,从目前的“6个月不得展期”提高到最高可展期至18个月,但目前由于还未进行实质性修改,所以不少券商都涉及违规。

  “我们营业部的展期客户大多是亿元级别大户,展期不仅是出于节省交易费用的考虑,也是不同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所驱使。突然让他们斩仓,大多数客户都接受不了。”国泰君安一位客户经理向记者表示,目前对于旧的逾期客户具体如何处置,还需要等待监管部门的最终解释,暂时没有采取强制措施。

  私募:淡定喝茶

  相比券商的手忙脚乱,私募明显要淡定很多。

  本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很多做长线投资而非投机的阳光私募早在周末之前,或者更早,已通过不同方式做了风险控制,因此面对周一的大盘“跳水”,“心情还算平静”。

  “一整天都在喝茶。”神农投资总经理陈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份“清闲”得益于“买在风口以外”。

  在很多私募人士看来,周一的大跌有证监会上周五关于券商两融业务规范的指令作为导火索,但市场过热的征兆已经显现,这场暴跌早晚都会到来。

  陈宇对记者分析,自去年9月开始,在政策扶植和杠杆透支资金的双重推动下,主板急速疯狂上涨,以至于A股、H股形成巨大溢价,融资盘过多,估值也极不合理。“市场孕育了相当大的风险,因此我们年前就已经不再参与这些风险较大的板块,而是买一些估值便宜的、融资盘较少的医药、消费、军工。”

  2014年阳光私募“黑马”福建滚雪球投资总经理林波,则在上周五下午3点收盘前后,在IF1503上面下了空单。通过股指期货进行风险对冲,是他进行风控的一种形式。“上周上涨过程中有些过热,媒体特大牛市呼声比较高,一边倒的看多,就是市场下跌的表现。只是市场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猛。”

  另一位北京私募基金经理也告诉记者,早在去年12月24日,他就全部出清了大盘蓝筹股,转向一些调整得较好的成长股。

  他告诉记者,2014年底,券商、地产等大盘蓝筹股超过了2007年的高点,但从经济基本面来看,GDP增速和2007年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2014年12月,市场成交量达到11.7万亿,是2008年的三倍。他认为,没有基本面做支撑,仅靠政策和资金推动的牛市,最终还是要回归。

  躲过了“1·19”,后市如何抉择,不同私募思路有所不同。

  “等融资盘杀出来,好去接盘,买点券商、保险。”陈宇如此打算,“必须要跌得足够低,足够安全边际。”

  林波也认为,大盘蓝筹的机会没有完全过去,他会继续持有一些银行股。

  但前述北京私募基金经理则对大盘蓝筹表示悲观。即便是抄底,也会选择前期修正得非常好的中小盘股,如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板块。

  银行股:跌出了机会?

  1月19日的暴跌,银行股也未能幸免,全板块跌停。银行股算是“躺枪”,还是本该下跌?

  有些人看到机会。上海的一位知名基金老总告诉记者:“银行与券商不同,估值不高,盈利不受融资减杠杆的影响,面临的是降息、降准确定性事件,今天的跌停板杀跌,非常不理性。”

  这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他在当日的下跌中,逢低买了一些银行股,打算长期持有。

  “2007年10月的时候,银行股的估值水平是6倍市净率,现在是1.2倍,怕什么呢?”他说。

  有如此想法的人还不少。周一晚间,宁波银行披露的股价异动的成交回报显示,申银万国上海莘庄证券营业部买入8700万元,申银万国上海虹口营业部买入5400万元,买入第三名的席位同样出现在上海,是广发证券上海东方路营业部,买入2400万元。

  上述来自上海的三个席位合计买入超过1.65亿元,占当日总买入量的27%,是抄底的主力。

  反观卖出席位方面,宁波银行当日前五个卖出席位分布于不同城市,且数额较小,合计仅有9200万元左右。由上述交易数据看出,宁波银行当日虽然是股价跌停,但买入资金较为集中,且有备而来,而卖出则像是散户所为。

  无独有偶,昨日上海一位公募基金的银行研究员也告诉记者,他昨日给基金经理的建议是大笔买入。

  “公募在四季度基本是踏空银行,没有好的配置机会,如今机会来了。”

  数据显示,2014年6月底,公募基金合计持有680亿元的银行股,占流通股比例的1.13%,这已经是一个相当低的数字和比例,当期,公募基金合计持有股票市值1.18万亿元。在整个公募基金的配置比例中,银行的比重是5.76%。

  这个数字并不能反映基金经理对银行的厌恶。在2014年的三季度,公募基金对着手中的银行股又拦腰砍去了一刀,当期整体持仓市值下降到394亿元,持仓比例下降到0.6%。如果算上指数基金、ETF等被动持仓的需求,中国的整个公募基金几乎已经对银行股零持仓。

  而此时,银行的股价在2013年的净资产价格以下。

  回顾2007年年底,公募基金规模最高峰的时候,曾经持有3838亿元的银行股,占当期整个银行流通股比例的29.8%,而当期,整个公募基金股票持仓的总市值是2.4万亿元。银行股在整个股票资产配置中的比例是15.8%。

(责任编辑:DF145)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