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吸引投资者的关注,部分基金公司考虑调低基金管理费率,如广发基金最早调低了部分指数基金的管理费率,此举既是基金信托责任的体现,也是基金实施低成本竞争策略的体现。
作为一种集合投资工具,让投资者分享规模经济的好处,是基金作为投资工具存在的合理性之一。在海外,作为第一只对公众开放的共同基金马萨诸塞投资者信托(MIT),在成立不久后就认识到,随着基金规模的增长,收益逐步地超越了运作费用,单位运作费用下降,呈现出规模经济的特征。实际上,美国75%的基金设有管理费率调整的投资临界点,即当基金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管理费率会相应地降低。
在竞争环境下,随着基金规模的不断增长,那些具有信托责任的基金会不断调低管理费率。低成本的基金逐步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那些取得规模经济的基金,可采纳成本领先的竞争策略,通过适当地降低管理费率来获取竞争优势。国内基金从行业的角度还没有实现规模经济,但是也有一部分基金实现了规模经济,最有希望调降管理费率。
成熟市场的样本
从宏观上看,美国共同基金运作费率(主要是管理费率)与其资产规模成反向关系,基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规模经济。随着基金管理资产规模的上升,基金运作费率并不随着管理资产的规模而上升,从而实现了规模经济。例如,在2007年到2009年3月,随着股票市场的下滑,美国股票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显著地缩水,导致了运作费率有所上升。随着股票市场的恢复,股票基金资产规模在2010年重新扩展,同时平均费率也有所下滑。
对于不合理的管理费,法律也支持投资者提起诉讼。在1966年,SEC呼吁对《投资公司法案》进行修正,认为共同基金的投资顾问并没有让投资者分享规模经济的好处,提议法律进行修正,要求管理费率必须“合理”,并规定基金持有人可以在联邦法院对不合理的收费进行起诉。
从微观上看,T.Rowe公司管理费率的变迁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早期,随着基金规模的增长,公司管理费率明显地下降,可以看出基金管理人具有一种人们希望看到的信托责任。在T.Rowe早期的日子,不论规模的大小,增长型股票基金的管理费率都是典型的固定费率0.50%。随着规模的增长,基金管理人在不同的净资产规模水平上增加了临界点,从而使投资者分享到由基金规模经济而带来的费用减少。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在1986年4月,管理公司上市后变得贪婪了。在1985年5月,在基金管理人预期到将要上市后,增加了单边的业绩费,在基金业绩超过市场指数时就要提取。而到了1987年,基金管理人甚至删除了这些不同费率点,使基金整体的费率增加。后来,可能是因为基金管理人对信托责任的悔悟,于是增加了一个条款:在基金业绩落后指数时,向下调整一下费率,但最终费率还是超过了在基金规模很小的时期。该基金的管理费率,从公开上市前1985年的0.52%,跳升到了1986年的0.57%,到了1987年是0.67%,1988年是0.77%,在三年内大约上涨了50%。
不能忽视的竞争策略
在基金实现规模经济后下调管理费率,一方面是基金信托责任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基金管理人采纳的一种竞争策略。与T.Rowe公司类似,随着资产规模的增加,富达和美洲基金都改变了收取同一管理费的策略,使费率随着资产规模的增长有所下滑,最终,进行最初尝试的这两家公司都成了目前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其逻辑是,费率的优惠使得基金更具吸引力,进而促进了基金规模的进一步增加。
与成熟市场类似,国内低成本的基金也逐步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国内市场的波动很大,投资者更关注基金的年度回报,而对于投资成本的敏感度不是很高。随着这几年市场的不景气以及基金竞争的逐步加剧,投资者对于投资回报的预期逐步的回归理性,在投资中对于成本的关注度逐步地提高。与成熟市场一样,投资者开始追捧低成本的基金。自从2003年来,美国大约90%的“新资金”流进了运作费率低于平均值的基金。费率处同类最后1/5的基金在2011年吸引到1220亿美元的净流入,而其他部分基金都出现了净赎回。在主动管理型基金和被动管理型基金中,流向低成本运作的基金的比重都在85%左右。国内也有类似的情况,更多的资金流进了运作费率低于平均值的基金。
从竞争策略来看,那些取得规模经济的基金,可采纳低成本的竞争策略,通过适当地降低管理费率来增强竞争力,促进基金规模的进一步增加,实现基金与投资者的双赢。在竞争策略大师波特提出的三大竞争策略—差异化策略、成本领先策略及聚焦策略中,国内基金公司普遍更加关注差异化的竞争策略,通过产品的创新、服务的创新来提升竞争优势。相对来说,国内基金公司较少考虑以成本领先来进行竞争,而在成熟市场,行业激烈竞争导致管理费率显著下降。成本领先策略表现为投资者投资成本的下降,例如管理费率的降低。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那些实现了规模经济的基金,适当地降低管理费率,更容易赢得竞争优势。采纳成本领先策略,一方面可以提升基金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基金对于投资者利益的重视。美国管理费率的总体水平与中国差异不大,但是每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实行的管理费率水平差异非常大。一些规模较大的基金会考虑适时降低管理费率,增加竞争力,树立形象。国内的广发基金较早调降了部分指数基金的管理费率,尽管它的两支指数基金规模并不大,尚未实现规模经济。
可能调降管理费率的基金
国内对于基金管理费率的调整,已经有了不少的讨论,例如采纳浮动费率,以及在现在管理费率的基础上打折。我们认为,在基金费率改革的过程中,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该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让基金公司自主地决策,不同的基金可以收取有差异化的管理费率。
可以将管理费率与基金规模联系起来,适时引入管理费率递减的做法,体系规模经济,增强基金的竞争力。对基金公司来说,建议在基金规模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适当调降管理费率,以增强竞争优势。对投资者来说,低管理费率的基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也有很多理由关注高管理费率的基金,或许因为这样的基金收益更好,服务更到位。
总体上看,国内基金业从行业的角度还没有实现规模经济,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基金实现了规模经济,这样的基金最有希望调降管理费率。我们认为,那些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单只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00亿的基金,能够实现规模经济。
观察这些基金,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1、主流的指数基金,例如华夏上证50ETF,嘉实沪深300等。这些基金主要跟踪上证5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深证100指数。虽然指数基金的管理费率本来就比主动管理的基金低,但这些基金的管理费率还是有下调的空间;2、在2007年成立的QDII基金,例如,华夏全球精选、南方全球精选等。这类基金得益于当年的市场环境,募集的规模都非常大,虽然经过几年的大幅赎回后,存量的规模仍然很大;3、成立较早的主动管理的股票基金,如华夏红利混合、易方达价值成长,博时价值增长等。这类基金成立的时间较早,长期看基本上都为投资者取得了不错的回报,也保持了较大的规模。这类基金也可率先调整管理费率,进一步增强竞争力。(作者系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
作者:代宏坤来源中国证券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