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实基金赵学军:坚守就会离星星更近基金频道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分析 >> 文章正文

嘉实基金赵学军:坚守就会离星星更近基金频道

加入日期:2013-12-30 8:42:29

经济观察报 赵娟/文 “远见者稳进”,这是8年前总经理赵学军为嘉实基金制定的品牌语,行业里的人对这个口号不陌生,而了解的人更会觉得,这五个字带着点战略感,透着学术范,“很嘉实”,或者说,很能代表赵学军的风格。

2014年,赵学军要走入他在嘉实基金的第14个年头。有一段时间,公募基金业人才外流严重,范勇宏、肖风、高良玉等老一代的公募掌门人已经悉数离开。很多人觉得,赵学军对老朋友们的离开可能不适应。他的确很久不在媒体公开露面。现在回过头看,赵学军是基金行业真正“坚守”的人。

2013年底,面对记者,赵学军说:“其实我的价值倾向很清晰,我愿意在现在这样的平台,去实现更高的目标,这是离星星更近的地方。”实际上,嘉实基金早已深深刻上了这位掌门人的烙印。

三取舍

“读书不能走捷径”。1997年,刚过而立之年的赵学军决定辞去耕耘了五年的期货行业的工作,脱产重回校园,攻读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辞职重回校园,这样看似冒险的决定,赵学军并不是第一次做。

原本工科出身,大学毕业时,赵学军第一份工作是工程师。工作三年后,他发现,工程师这个别人眼里香饽饽一样的铁饭碗并不是自己兴趣和志向所在。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末期,想要改变职业路径,唯有读书、考研这一条路。

很幸运,他考上了。

1990年,赵学军回到学校,第二年他又考上了当时国内经济学顶尖课程“福特班”,到复旦大学主修国际金融学。

福特班,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项目,在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共举办了15期各为期1年的培训班,因为得到福特基金会的资助,这一培训项目统称为“福特班”。全英文授课、考试的福特班是当时中国国内最系统讲授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培训项目,其学员至今已经成为经济学界、业界的中坚力量。

这一年赵学军24岁。这样的年龄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很容易迷茫随波。这确是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那是改变我人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节点。”赵学军回忆说。一个人思考的理论和逻辑框架开始搭建,他也开始真正思考和认知自己的职业方向,乃至人生的方向。

研究生毕业后,1992年赵学军来到北京,就此走上金融路。之前他还短暂地有过一段贸易生涯,一个偶然的机会,参与北京商品交易所筹备,赵学军成为国内最早涉足期货领域的从业者。

正是这年早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等地,沿途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历史时点,当时不仅期货是新鲜领域,是年10月,中国证监会宣告成立,整个资本市场都处于一个历史性的新起点。

“一个年轻人在成长路径中,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和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从大学选择当时最火的电子工程专业,到做工程师、对外贸易,这些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时髦职业,再到做金融,赵学军似乎不怕选择,更喜欢走在时代前面。

因为,“越读书越发现,思想的力量更吸引人。”赵学军称。

第三次取舍,他来到北京大学攻读全职博士,师从高尚全,主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随后,赵学军进入了证券基金业,最初参与大成基金筹备,先后任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主管投研,2000年出任嘉实基金总经理。

彼时基金业刚刚起步,34岁的赵学军又一次参与了一个新兴行业的起步期,从此未再离开。

嘉实的十字路口

工科的逻辑、福特班的经济学框架,后来基金业的很多人喜欢称这位嘉实总经理“赵博士”。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学术一直是改变我选择和思维方式很重要的因素。资产管理是一个用信息流带动资金流的行业,用抽象的信息获取回报,对知识的需要比我过去所从事的任何行业都要多。”赵学军说。

对比基金行业其他公司,嘉实基金多年来管理层的平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大股东和管理层关系,但是每当嘉实基金面临十字路口,赵学军同样要做出一次次取舍。

他刚到嘉实时,嘉实还是“老十家”基金公司中规模最小的公司,员工薪酬只有同业三分之一的水平。

任何事物不能否认历史和路径依赖。中国的基金最早发自于券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最新起步的证券行业还没有开展后来的综合治理,挪用客户保证金、坐庄等黑色交易一度盛行,也正是基金业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市场,他们开始提出价值投资、基本面研究,之后中国证券市场才开始知道还有个人叫巴菲特。

那时,赵学军发表了一篇题为《流程的力量》的文章,强调要做好基本功。投资上,嘉实很早提出要做有风格的产品,强调业绩和研究驱动投资的价值投资理念,强调组合投资的方法论和风险管理。

直到2004年,在拿到社保资格、发行了首只开放式基金后两年,嘉实才从老十家的最后赶到了中游,赵学军觉得,生存问题总算解决。这时嘉实基金也走到了第一个大的十字路口。

很多时候刚刚过得舒服点,人们会疲于改变。不怕做选择题的赵学军却决定,“必须改变”。

福特班的西式训练使他更乐于也有语境与西方人达成合作。2005年,赵学军选择了主动走出去,引入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并得到了大股东中诚信托的支持,嘉实基金成为业内较早一批合资基金公司之一,此后解决了两个问题:稳定的股权和公司治理结构,国际化视野的发展路径。

回头看,2005年,是股票市场一个大熊市的底部,又是未来一个大牛市的起点。赵学军认为,“直到现在,嘉实基金还一直在吃2005年的红利”。后来嘉实基金与外资股东一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2009年嘉实基金以很低的成本反收购了外资股东在亚洲的业务。

而第二个十字路口,赵学军和嘉实摸索了更多年。

关于“细分”还是“综合”的讨论,在许多基金公司发展史上都是一个方向性选择题。国外也有定位各不相同的成功或不成功的资产管理公司先例。从2004年到2008年,讨论在嘉实基金内部基本没有间断过。

2004年前后,基金市场的状况和现在有些相似,在一轮漫长熊市中,投资者对基金的认同度一降再降。一位嘉实基金老员工回忆,当时公司内部有很多声音,比如只做股票投资不做债券,只做国内市场不做国外,甚至是慢慢放弃零售业务,只做机构业务。

思想碰撞时“百花齐放”,而战略选择却必须有人决断。赵学军清楚地记得,2008年10月份,一次临时董事会上,他在内部统一思想,明确决定:嘉实要向海外发展,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嘉实有权利向海外发展,和股东竞争。

2009年,嘉实得出结论:要走综合化发展、多元化文化的道路,即使这条路更难走。那一年正好是嘉实基金成立十周年。

嘉实在投资上开始策略分组,并到海外设机构,2010年底在香港设另类投资子公司。如今嘉实管理着50多只公募产品、多个全国社保组合和企业年金账户,拿下了嘉实国际、嘉实财富、嘉实资产、嘉实地产四张子公司牌照。

用投资界的语言说,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贝塔值”即周期路径,但是最终每一个企业中,企业家的思考和所走的路径,随着时间的变迁会逐渐体现出差别。

赵学军认为,自己所做的仅仅是围绕对金融市场的认知,来构建嘉实的业务形态、组织方式。

跳出战略看战略

提到读书,赵学军说,喜欢读哲学、历史。熟悉的人都能发现,他总是西装笔挺、温和儒雅,但又认真严肃。

这家公司已经向资管行业至少输出了7位一把手、数位副总经理和投资总监。而赵学军在嘉实一干已经13年。

如同《亮剑》里所说,“首任行政长官对一个部队的风格至关重要。”观察基金业同行的起起伏伏,以这样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公司中,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似乎应当成为“加分项”。

这两年基金行业其实处在历史上又一次低谷期,无论行业还是嘉实基金,都面临着瓶颈和突围的难题。

赵学军认为,如果有了既定价值观、逻辑思维和战略,事物的规律和方向不会出现大问题。就像水流从高处流下,无论前面是山峦、平原还是沙漠。

作为一个以创造回报为目标的机构,基金公司在长远的竞争中,一定要回归竞争的本质和核心,“如果我们执着于以思想为中心的体系建设,未来是有竞争力的。”赵学军曾有过这样的表述。

“强调思想、坚持战略”,赵学军就是这样的人。每年一次的战略会、每半年一次的业务执行会,每季度一次的全体员工会,战略这个词已经是嘉实基金内部语言中很重要的关键词。

在一次嘉实基金战略会上,赵学军提了最后一个题目:跳出战略看战略。“战略其实不是最高,公司里的人的价值取向才是决定战略的根本。”他说。

很多年前,他曾经提出这样一句话,“做以服务于广大的普通投资人为主体,全面服务中国未来养老的财富管理事业。”

2009年嘉实出海开展海外业务,亏损一度达4000多万元。“回过头看,我们不做谁来做,你不承担谁承担。”企业管理中,在成本和向着价值观选择持续发展这两者中,赵学军选择前者让步于后者。

在他看来,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兴起恰恰表明,中国新兴金融服务业其实非常不发达,未来中国能够出现领先的金融集团,而嘉实的优势是,要做中国乃至全球最懂投资的机构,在自己最懂的领域去帮助别人。

其实嘉实也不是没有走过弯路。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嘉实曾错过了一笔绝佳的国际收购。到现在赵学军都很遗憾,因为历史性的机遇转瞬即逝。早年的嘉实基金也一度既想要业绩又想要规模。

但现在,赵学军自认为思路很清晰:今天回答的是先要什么,后要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在嘉实,所有战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业绩。2009年嘉实战略会的主题是“让业绩的旗帜高高飘扬”,随后一年是“让业绩的旗帜久久飘扬”。

如今外部同行看来,赵学军称得上是嘉实的核心所在。

已经过了不惑之年,赵学军喜欢把问题简单化:“其实有的时候一个问题真的是取决于怎么想,也就是认知。”

2013年7月初,赵学军听了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的演讲,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这位曾经的国家领导人讲到在任时最紧迫的事是做什么,很重要的一点是发现本质并预测格局的变化,率先做出改变才能掌握优先权。

一个企业的发展,取决于有没有打开视野向前看,而向前看的眼界和能力则取决于企业家的认知。

因为自己曾管过投资,赵学军理解“投资是个蛮复杂的事情,复杂到眼前看到的不一定是对的,要不断综合信息流的变化,将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来看。”读博士期间,赵学军曾写过两篇关于行为金融学的论文,现在他仍有点自豪,“这是国内学者中关于行为金融学最早的两篇文章。”

赵学军认为,经营金融企业和做投资的战略眼光异曲同工,能胜出有两点要素:首先,这是一个人力资本为核心的行业,要管好人这个活要素;第二,金融业的独特性还在于,做投资面对的是不确定性的市场,决定都是在不完全信息流下做出,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前瞻性,而不能仅仅是业务思维。

在嘉实基金内部的投研管理方面,作为总经理,赵学军会与投研团队沟通,不参与股票和行业决策,他更关注宏观经济判断和方法论,还是喜欢做“战略”的事情。

方法上,正是赵学军提出“全天候、多策略”框架,他的信仰是,让基本面投资、研究驱动、主动投资和风险管理各种投资哲学综合发挥作用,他想打造一个扁平化的组织,在这个扁平化的组织里引入多元文化,这是嘉实投研文化的核心。

看基金行业最近很多年,人来人往,甚至早一批创业者曲终人散。赵学军分析,“过去,公募基金业强调了金钱资本、政府力量,却没有强调本是核心的人力资本的作用,没能建立正确的治理模式,新基金法实施正是纠正的机会,未来也许能够看到整个行业尽快向着正确的道路走。”

赵学军坦言:“我用了15年的时间,站在了梦想中离“星星”更近的地方,还要选择从头开始吗?开始一家赵学军自己的公司,也许会拥有更多的财富,但那样的人生不是我想要的。”

他首次表明心迹:“对于个人,我找到了人生当中,最能发挥我的能力,运用我所接受教育的领域,这个领域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资产管理行业,可以很大。”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冒险家的天堂,也是地狱,从来都是这样。中国资产管理面临的竞争是前所未有的,银行业也要加入资管大军,不再是鲶鱼搅局却如同大海中鲨鱼袭来。

赵学军预计,2014年在证监会和基金业协会注册公募业务资格的机构保守估计至少150家,私募机构将达到4000家,还不包含在保监会和银监会监管下的其他合法资产管理机构。

“在我看,现在是天堂。因为所有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是在竞争中产生的,这是一个从来没有过的自由竞争的市场,使各个要素的定价得到公允的价值体现。”

在如今全球两百强的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内只有华夏和嘉实基金入围。赵学军认为,天花板远不止于此,未来国内资产管理公司的空间应该更大,而嘉实基金可持续发展的收获期还没到来,还是一家处于青少年期的公司。“在由蛹化蝶的过程,也是最脆弱的时候,远远还不到懈怠时”。

嘉实基金的子公司数量最多、布局最早,在基金业内已经很突出。如今许多人不知道赵学军的战略中为什么又要去拿券商牌照。他对此笑而不语。

2014年3月嘉实基金将迎来成立15周年的日子,赵学军期待,嘉实第三个起飞点将是在2015年前后,现在离棋局收官尚远,在他看来,棋盘刚刚成型。

相关专题:吴洪坚涉案债市风暴 嘉实基金失察(2013-06-03)

短线王操作内幕曝光
标签: 赵学军 嘉实基金
编辑: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