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一切都变得好了起来。
2012年年底的行情给压抑了两年的股票型基金经理,以及着重发展权益类产品的基金公司带来了一些希望;固定收益产品在年内持续的规模增长和创新,让更多的基金公司看到了短期内规模快速增长的路径。证监会给出的放宽基金公司专项业务投资范围,以及允许基金公司成立子公司,允许基金公司进行第三方销售等规定,给基金公司进行更多的战略布局打开了种种不同的路;而修订数年的《基金法》也将于2013年正式实施,法规中允许员工持股、允许从业人员炒股等种种松绑的条款,对提升行业积极性无疑有重要的意义……
站在2013年的“门口”,整个基金行业似乎正面临着煎熬了几年之后的一个新格局,无数的种子已经种下,只等待一个春天,便可以生根发芽,进而长成参天大树。
但没有人可以准确预言种子的生长期有多长,外界的环境也不一定永远风调雨顺。在整个公募基金行业得到大松绑的同时,券商、保险、阳光私募等机构同样得到了政策的优待,这些后起之秀的发展速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公募基金。对于公募业而言,竞争正日益严峻。
渠道竞争加剧
2012年底,证监会取消了基金审批的通道制,并将常规型产品的审批时间缩短至20天,这一重要举措被视为基金新产品募集由审批制变为备案制的重要过渡,并且意味着基金产品的供给将更加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及发行主体的判断,而非监管层的审批速度和态度。
对2013年的基金市场而言,这一政策将意味着整个行业的市场化竞争将加剧。这也将助长基金公司对银行渠道的争夺。
事实上,在2012年的固定收益产品发行大战中,渠道对基金公司规模的意义就已经展露无遗。除了两只沪深300ETF基金及短期理财产品首发之时,市场上首募规模最高的几只基金几乎都是银行系基金的产品,动辄上百亿元规模产品的发行,让工银瑞信、建信基金等公司成为业内规模增长速度最快的一批基金公司。
从目前证监会披露的新产品申报情况来看,固定收益产品的热度在2013年仍将持续,在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设立基金公司政策明朗,及产品供给放开的情况下,2013年银行渠道对这类产品的影响加大,进而影响到整个基金公司竞争力。
股票市场的回暖或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对银行渠道的竞争,但这种减缓可能是极为有限的。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对表示,银行渠道对于差异较大以及主观能动性较强的基金产品的影响相对较小,如业绩一直优异的股票型基金产品可能不需要通过银行渠道的大力宣传就能够吸引一些持续营销,过往业绩不好的基金公司,即使通过银行宣传,对基金首募规模起到的效果也无法像固定收益产品那样立竿见影。此外,创新明显且市场需求较大的基金也有吸引投资者主动关注的特性。
公募战略分化
而在新产品发行和老产品的管理之外,政策给基金公司提供的发展方向也在不断增加。从2012年来看,不同基金公司对这些业务的看法已经有了明显的分化,这对基金公司的战略布局也将产生影响。
譬如,包括银行系基金在内的不少基金公司对开展通道业务充满了兴趣,他们或通过设立子公司,并且大力发展通道业务型的子公司来获取新的盈利增长点。而一些公司目前则对子公司的兴趣暂缺,认为公募基金的核心和最大竞争力是公募产品。
一些公司对固定收益产品及创新表现出了明显的侧重,另一些公司面对行业的固定收益潮却岿然不动,依旧发展传统的股票型产品投资管理业务。
即使对专户业务的看法上,基金公司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一些公司大力加码专户业务,并大搞各类创新,将其作为未来业务增长点。另一些公司甚至裁撤了专户业务,或者将专户业务作为迅速增加收入的途径,将其作为通道卖出。
市场中已经存在的战略差异将在2013年更加剧烈地表现出来,这种种差异恰恰体现了基金公司对于未来道路的不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