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这一期报纸,我的朋友,我们不仅无惊无险地度过了传说中的世界末日,也一起度过了据说是北京30年来同期最冷的一个周末。
寒风中传来的消息是,北京某基金公司集体降薪,最高幅度超过50%。
一位已经离开的高管说,股东要利润啊。
这家公司的股东,正在准备上市,按照它之前公布的报表来看,这家排名非常靠后的小公司,每年仍有1000多万净利润。
如你所知,以基金业的常识而言,这不科学。
这样的营收规模和利润,只有可能建立在大幅缩减发行、研发和人员费用的基础上。正如另一家北京小公司,曾创下业内最长时间无新基金发行的纪录,其市场总监得意地说,我们是盈利的哦。
那家降薪基金的同系券商高管说,我们没有降薪啊。
他说,你也知道,我们员工的收入本来就有很大一块与业绩和利润挂钩,今年市场这么差,大家肯定收入会低一些,但是这并不是降薪。
更早之前,曾经有一家基金公司出人意料地出现了亏损。
所谓出人意料,也就是说,当年的业绩、规模明显好于前一年,而且在外界看来,该公司并未加大销售、系统和人员的投入,那么钱去了哪里呢?
和它一起亏损的,还有身为上市公司的某大股东。
几个月后,这家上市公司开始做定向增发。据说,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曾经希望自身参与定向增发,因此他们一开始并不打算用太高的价格增发。
当然,今年大股东的增发已经完成。你几乎可以预期,在全行业抱怨市场差、赚钱难时,这家基金公司又将出现一两千万的利润。
尽管这些一两千万的利润调节,对于他们的大股东而言,几乎都不值一提,但起码表明了公司管理层对于大股东的拳拳忠心。
而那些大股东话语权不够大的公司,无论大小,其都在冬天开始了新一轮与股东的博弈。今年计划能否完成,明年任务该定多少,都取决于两三个月的漫长谈判。
正如那家估值惊人的基金公司,新股东们仍然在抓耳挠腮,不知自己的投入还要多少年方能收回。如果以去年的利润来看,这笔投资不如去存定期存款。
一般而言,基金公司的高管们会倾向于在自己的3年任期末做出一个较好的业绩,换得股东认同。
这样你就能明白,为何有的公司谨小慎微抠门之极,有的公司玩命创新大肆宣传,有的公司要规模,有的公司要利润。
每一个冬末春初,都会有不少基金公司高管,因为没有达到股东要求,而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去。这个冬天,根本谈不上是否比以往更为残酷。
我们真正应该问候一声的,是那些在11月和12月选择离去的人。在一个年终奖占收入一半的行业,提前转身的人,总有故事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