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投资者了解基金公司的投研机制和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坚定投资信心, 2月16日,广发基金启动“心桥之旅——走进上市公司”第一站调研活动,广发基金携手基金持有人走进上市公司富安娜(002327),并与富安娜公司高管、券商行业研究员、基金投资者一道,共话投资之道。美国《时代》周刊眼中的首席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曾经说过,“寻找值得投资的好股票,就像在石头下面找小虫子一样,翻开10块石头,可能只会找到一只,翻开20块石头可能找到两只。”
随之定性投资被行为金融学思潮盖棺定论“乱枪打鸟”,舶来品“量化投资”逐渐在中国投资大地上生根发芽。但客观投资绩效表明,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远射几乎总是脱靶,于是乎定量投资重又日渐式微。如今,研究创造价值,已经成为大多数基金公司构建投研体系的理念基石,“不做研究就投资,和玩扑克牌不看牌面一样盲目”。
作为行业研究员,眉毛上的汗水,眉毛下的泪水,已经别无选择,投资需要付出的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石头翻得多的人才能发现宝藏。因此,一方面是腿脚的勤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彼得林奇的勤奋是有据可查的,“1980年我总共拜访了214家上市公司,1982年增加到330家,1983年再增加到489家,1984年略减到411家,1985年又增加到463家,1986年更是增加到570家。”另外一方面是思考的勤奋,多看些问题,少泡些会议。无论是买方研究员还是卖方研究员,独立思考应该是其职业操守的必然要求,不为上市公司利益驱动所“绑架”至关重要,并在经典的学院派研究体系之外,引入自下而上的草根调研模式有助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素有“股票多情种”美誉的彼得林奇在其管理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据不完全统计,所买卖过的股票多达15000只。而在给美国专业财经媒体《巴伦周刊》推荐股票时,动辄几百只甚至上千只,似乎没有看不上的股票。此外,在刚刚接手麦哲伦基金的初期,由于面临着投资者大量的赎回压力,彼得林奇不得不频繁买卖股票以应对投资者的“逼宫”行为。如果舞台上站着那样一位“倒买倒卖”的股票投资圣手,是给他佩戴投资的军功章呢,还是粘上投机的牛皮癣呢?
作为基金经理人,其实,为什么偏要僵化地滥用好与坏的评判标准来取舍投资与投机?又为什么总不适用原则性与灵活性来衡量投资与投机呢?难道投机活该千夫所指,投资就该万人景仰?红尘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基金经理人卖出股票的标准,甚至可以说是唯一标准,在于价差,价差才是硬道理!至于投资与投机之辩,就如同多年前姓“资”与姓“社”的大讨论那样,邓公一语道破玄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才是好猫”。道理亦然,一言蔽之,投资是长期的投机,投机是短期的投资,投资与投机应该辩证地统一于基金经理人的投资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