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私募再陷清盘危机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私募基金 >> 文章正文

阳光私募再陷清盘危机

加入日期:2011-9-27 11:28:54

  今年8月初,本报曾刊发了《私募“阳光化” 五大瓶颈待解》一文,指出了阳光私募目前面临的业绩、规模、人才、基金经理健康、合法身份等五大待解难题。而如今,老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随着产品净值大面积亏损,清盘警报频频拉响,该行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8月31日,山东信托·景良能量蓝海3期被提前终止。这是山东信托今年7月以来被提前终止的第三只阳光私募基金,也是私募行业2011年以来遭到清盘的第30只基金。谁将成为下一只?据朝阳永续统计,目前触及清盘红线的私募产品已多达61只。

  业绩巨亏

  30只产品遭清盘

  或许是“流年不利”,今年的A股市场如同一场黑色风暴,不仅让公募基金损失惨重,连一向以管理能力出众著称的阳光私募也未能幸免,业绩全线败退,同时,还陷入到发行困难、清盘屡现的窘境。

  数据显示,截至9月20日,有超过八成的私募产品今年以来的业绩已报亏损,其中跌幅最大的时策1期基本腰斩,收益率为-47.96%;其次是天星2号,净值损失亦高达40.85%。

  2011年称之为阳光私募的“困难年”、“清盘年”,都并不为过。据粗略统计,至目前,遭遇清盘的私募产品已有30只,超过此前任意一年。究其原因,有部分产品是存续期届满、到期清盘,如同威资产李驰旗下的新华信托·同威1号;有部分产品是业绩表现欠佳,或触及平仓线而提前清盘,如新泉1期,典型的是好望角郑拓旗下的山东信托·深蓝1号,目前郑拓本人正陷入“公募基金经理老鼠仓”漩涡之中,无心投资,且该产品业绩至清盘时亏损了40%;还有一些清盘产品属于见好就收,如金中和曾军旗下的苏信·金中和1期、景良投资廖黎辉旗下的山东信托·景良能量3期等。景良投资总经理廖黎辉日前表示,已对二级市场失望,未来将资金转向一级市场股权投资,这也正是其清盘原因所在。值得一提的是,与往年相比,今年几乎没有出现私募为了利用老产品账户发新品而清盘的现象。

  此外,按照一般私募产品设计的止损线——非结构化产品累计净值0.7元、结构化产品累计净值0.85元来考量,截至9月20日,根据已公布的最新净值数据,还有61只私募产品触及了清盘红线,包括非结构化产品33只,结构化产品28只。

  市场无情

  私募大佬亦陷危机

  除了上文提到的郑拓、李驰以外,据记者统计,不少昔日的私募大佬同样陷于清盘危机中难以自拔,伤痕累累的业绩异常显眼。

  如成立于2007年12月的鑫鹏1期,至今年9月20日,亏损20.7%,累计净值只有0.2862元,在所有私募基金中位列倒数第一。其近三年来,净值一直在0.3-0.4元的低位徘徊,被称为阳光私募史上表现最差的产品。鑫鹏1期的掌舵人阮杰,资本市场上人士并不陌生,他曾获得过多个炒股冠军、号称“三秦股王”。阮杰早前曾表示,鑫鹏1期遭遇巨大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产品成立即逢2008年股市大跌,而投研团队的变动也是造成净值大跌的原因之一。不过,至目前,鑫鹏1期都未被清盘,对此,阮杰表示,主要是该产品信托合同中并未约定具体的止损比例。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该产品很可能在靠自有资金维持,有随时清盘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高调回归A股并进军私募界的“名嘴”赵笑云,日前被客户要求清盘。截至9月9日,赵笑云管理的笑看风云1号最新净值为74.52元,至2011年4月18日成立以来,5个月累计亏损25.48%。笑看风云2号截至9月13日的净值为0.838元,4个月里也亏损了16.2%。

  当初背负千万骂名回来做私募,但成立后却遭遇巨幅亏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赵笑云,如今已引起客户的不满。在赵笑云博客上,一封“笑看风云1号”产品持有人的投诉信对赵笑云及产品提出两点要求:一是立刻清盘;二是如果不清盘,必须对净值底线做出保证或清仓所有股票以待大盘探底。对此,赵笑云回应称,不经历完整的运作周期对基金管理人能力妄下结论实为短视之举。

  清盘背后

  私募在阵痛中进步

  阳光私募本身是一个高成本运营的行业,与公募基金依靠固定管理费收入不同,私募基金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于业绩提成。上海一位阳光私募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一般来说,经营一家中型私募,只有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亿-3亿元,年收益率达到15%以上,才能做到盈亏平衡,否则就会陷入亏损的尴尬。

  虽然近三年多来,遭遇清盘的基金大多为到期清算,或主动清盘,但基本上都难逃业绩不佳或经营无力的根本原因,而清盘对于实力原本就不够强大的一些私募基金来说,往往是釜底抽薪般的灾难。

  就此,有业界人士判断,在生存危机之下,阳光私募将面临行业洗牌。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私募基金研究人员就向记者透露,事实上,此前私募行业已有一些洗牌迹象出现,不仅私募账户转让、公司合并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一些原先来自公募的私募基金经理退出的现象。如在账户转让的过程中,部分清盘的阳光私募产品以重组更名的方式被其他私募机构纳入旗下,继续存活,山东信托·新东风成长和北京信托·爱康1号便是如此。前者成功嫁入长金投资更名为“长金10号”;后者被鼎锋资产重组,更名为“鼎锋11期”。

  “此外,还有公司整体被合并,但公司名称暂不更换,基金名称也未变更,但是管理团队已变化。”融智投顾研究员彭晓武指出,未来私募行业的增长速度会减慢,但行业集中度会提升,可能出现一些大型的私募公司。同时,优胜劣汰的机制也将降低从业人员盲目进入该行业的热情,提高行业门槛。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朱世杰还指出,在阳光私募最初发展至2008年的几年间,多数信托公司没有硬性的止损要求,直到经历2008年的惨痛大跌后,私募投资者和信托公司对于私募基金的风险控制要求开始越来越高。所以,近几年发行的私募基金在成立时,信托公司都会在信托合同中规定清盘线,从对投资者负责的角度来看,这是私募行业的一种进步。

  适者生存

  为公募敲响了警钟

  穷则思变,为了避免清盘,继续生存,不少私募基金选择股指期货做空、转战一级市场等,借此规避二级市场风险,攫取利润。这也是一种行业的进步,一种适者生存的表现。

  对于阳光私募的清盘现象,财经评论人士曹中铭表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私募基金同样没有例外。就像公募基金的规模在2007年获得了爆炸式增长之后即陷入低谷一样,私募基金在今年亦遭遇了“滑铁卢”。而且,如果股市行情继续疲弱,被清盘的私募基金产品将会更多。

  曾经,公募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投奔私募成为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公转私”大潮的兴起,定然有其产生的理由。但随着私募基金清盘的不断出现,其曾经“神秘”的面纱亦终于被扯下。毕竟,市场是残酷的,适者生存才是市场永恒不变的法则。

  “其实,如果看空后市,选择主动清盘,未必是坏事,基金经理的果断清盘避免了私募基金在市场下跌中继续运行,造成更大亏损。”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表示,“私募教父赵丹阳在2008年年初的市场高点将其旗下的A股基金全部清盘,成功逃顶便是最好的例证。谈清盘色变的投资者应该理性认识,了解清盘原因,避免一棍子打死有产品清盘的私募公司”。

  而私募基金清盘潮的出现,应该为公募基金敲响警钟。13年来,没有任何一只公募基金产品被清盘,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曹中铭认为,公募基金的清盘难,不利于保护其持有人的利益。试想,当一只单位净值只有0.60元的基金在其净值变为0.85元时就被清盘,持有人的损失无疑会减少。但在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收取模式下,基金公司都将旗下基金当成了“现金奶牛”,只追求规模效应而漠视持有人利益的事实,表明现行的基金业体制存在不小的漏洞。“公募基金应该借鉴私募基金的清盘经验,单位净值跌至一定程度,应立即启动清盘程序。如此,公募基金才会更加努力地为持有人理好财,也能更好地保护持有人的利益。”曹中铭说。商报记者王丹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