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们私募就像是保险公司的推销员,拿一点点底薪,做一点业绩拿一点钱。私募对股市的方向要判断对,这还不够,不能亏钱,而且必须让业绩创新高,才能拿到业绩提成。股市不好就没有业绩,公司就不挣钱,员工连奖金都不敢想。”北京某中型阳光私募市场部负责人向记者诉苦说。
阳光私募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业绩报酬,即对超过净值最高点的部分提取20%的报酬,多数私募采取按月计提。这要求阳光私募每个月的业绩都要创新高,才有机会获得20%的业绩报酬。因此,最市场化的激励举措,也带来了最大的生存压力。此外,阳光私募还有少量固定管理费收入,由于要分给信托和银行等渠道,剩下的十分微薄,可以说是朝不保夕。因此,这位负责人坦言,私募对业绩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规模的重视,如果管理100亿元但业绩不好,其收入还不如管理10亿元、但业绩增长30%-50%获得业绩提成赚得多。
而今年的股市,恰恰是不折不扣的震荡下跌市,别说是盈利,就是守住净值不亏损都难。据好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至9月初,业绩最差的阳光私募时策1期今年亏损48.72%,天星2号亏损 36.19% ,首信英选 1号亏损33.26%。843只阳光私募产品中,多达110只净值不足0.8元,如果以最普遍的跌幅超过20%就达到清盘标准计算,这些私募基金都面临清盘之忧。
在这种情况下,私募的压力可想而知。今年指数都跌了百分之十几,私募业绩差异更大。这位私募人士表示,如果一个产品亏损30%,那意味着要上涨近50%才能回到净值,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有的私募从2008年以来长期在净值以下,由于业绩无法创新高,也就赚不到业绩提成。因此,有的私募内部规定,亏损绝对不能超过15%,否则就回天乏力。
这位人士说:这就是为什么私募的设立门槛低,因为市场的残酷,自然会优胜劣汰。所以该公司行业研究员都不用打卡,只要看看他们研究报告的提交时间就知道,报告几乎都是深夜提交。这就是市场化的机构的生存压力。对于今年,他表示“私募没业绩,就没收入。如果市场继续走熊,公司能打折发工资都算不错了。”
公募争规模迷失方向
与私募的盈利方式不同,公募基金没有业绩提成,主要靠收取平均每年1.5%的管理费。显然,资产管理规模越大,管理费收入越高。因此,公募基金天然对追求规模感兴趣。尽管监管层实施市场化改革,基金公司今年可以放开手脚发行。年初时不少公司提出要发行8只甚至10只基金。但大半年过去了,不少公司发现“耗不起”,新基金发行的成本高,效果却并不显著。
上海某基金公司销售人员感慨:“累,太累了。求爷爷告奶奶,甚至找资金帮忙。其实没啥宏伟目标,能达到2亿元的规模,让基金成立就行。”他坦言,在低迷的市场根本没办法卖基金,银行今年自己都缺钱,巴不得客户购买自己的理财产品,谁会给基金拼命吆喝呢?再说,基金今年没赚钱,很多基金去年也没怎么赚,持有人火气很大,银行理财经理经常被亏钱的客户指责,都不愿意推荐基金。
截至19日,今年已发新基金数量超过159只,而去年不过154只。如果加上已经获批还未发行的基金,今年的新基金数量有望达到200只。然而,密集的新基金发行,并没有增加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一方面,新基金越来越难卖,今年成立的新基金平均募集规模仅为14.8亿份,比2008年平均18.2亿元的首次募集规模还要低。另一方面,老基金的客户流失大幅增加,半年报显示,公募基金目前持有人总户数为9160.75万户,比2010年中期减少了804.87万户。而2008年金融危机减少的数量不过346.72万户,今年是公募基金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客户流失潮。
无怪乎,行业内的销售人士都认为,今年的新基金发行战一开始是想 “跑马圈地”——不发白不发,多募集一点是一点。可是到后来越发觉得没方向:银行作为渠道要收取很高比例的尾随佣金,可以说是发一只亏一只。如果募集资金量大,客户持有时间长,基金公司可以慢慢把钱赚回来。然而,新基金的增量规模比不上老基金的流失规模,杯水车薪,那么如此费劲发基金意义何在?还不如老老实实做业绩,吸引客户主动回来。
基金赚钱才是硬道理
不论是私募基金还是公募基金,业绩都是其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因素。私募基金靠超额业绩获得业绩提成,而公募基金靠业绩提升来吸引规模提升,然后靠收取管理费,从而间接受益。因此,尽管“靠天吃饭”是整个证券行业的特性,但基金依然需要提升投资水平,不断给投资人创造回报。
此前,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得出一份数据:自2001年9月第一只开放式基金设立算起,到2011年6月底,中国基民投入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总金额约为6.18万亿元,而投资者在过去近10年间投资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总收益为3487.60亿元左右 。于是,有机构和媒体以此得出结论:“两者相除,偏股型基金十年累计的收益回报不过5.66%。而现在,目前一年期定存年利3.5%,五年期定存年利5.5%。如果按照一年期定存3.5%的年利,依复利计算,银行储蓄十年的回报约为41.06%。”
对此,业内人士坦言,这一计算方法并不准确。因为基民的投入并非集中于2001年,而是在近10年中不断入市。在2007年之前,国内偏股型基金数量只有几十只,投资者对基金的认知也不充分,直到2007年后基金规模才迅速扩大。公募基金的资产规模从最初的107亿元扩大到如今的2.35万亿元。这意味着,前几年基金业绩再好,哪怕翻几番,分摊到扩大了200倍的基金规模上,再高的盈利也会摊薄。但必须承认的是,受累于2008年大熊市等因素,最近几年入市的投资者获利并不明显。加之大盘在今年6月徘徊于2600点,因此造成基金总体回报偏低。
每当步入熊市,那些管理不善、业绩不佳的机构就会垂死挣扎。日渐寒冷的气候、困难的生存状态,催人反思。可见,提高管理能力,提升投资业绩,是当下基金业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