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一个交易周,2011年就过去了。回顾过去的一年,不论是有点“拿不出手”的业绩,还是努力的产品创新;不论是依旧受市场聚焦的王亚伟,还是在监管升级下获刑的基金经理。可以说,基金行业始终在求新求变、风起云涌、颇不平静。
在辞旧迎新之际,本报特别采访了数
家基金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士,他们站在第三方角度,客观评价行业发展、积极参与行业建设。在2011年,行业内给他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或者现象是什么呢?
1、
国金证券基金研究总监张剑辉 基金市场化程度提升明显
今年行业发展最深刻的是基金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升。
首先是基金产品的创新明显加速。这和基金审批制度改革有关,今年年初开始,基金审批六通道同时并行,这为新基金提供了畅通的审批渠道。基金公司在产品设计上积极创新,通过产品创新抢占市场份额。基金的投资标的越发明确,虽然投资范围小了,但是投资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可选择的范围大了。可以说,基金越来越作为“工具”存在,而不是一个万能的理财产品。
其次是今年发行了200多只产品,创了历年新高,这和基金审批制度改革有关,今年年初开始,基金审批六通道同时并行,这为基金发行开辟了畅通的渠道。有些基金公司一年发7、8只产品,有些公司却只发行了1、2只,甚至还有几家公司没有发行产品;有些产品能发到二三十亿份,有些是一延再延才勉强达到成立的基准线。以往平均一家公司1年2只产品的“大锅饭”被打破了,发行分化越来越明显,新基金发行考验着基金公司的品牌、实力、与渠道关系等多方面因素。
第三,基金第三方销售今年破冰,虽然这难以打破银行发行垄断的局面,但平静的湖面上丢颗石子进去,涟漪总会翻起来。多搅动搅动目前的发行格局对行业来说是好事,当前银行占基金销售的70-80%,券商占10%-15%,直销占5%左右。基金公司虽然现在的付出不会立即看到成果,但支持、培育这个领域将极大拓宽今后的销售路径。
2、好买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曾令华 “微”基金时代到来了
今年基金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密集发行、规模偏小。
随着第六条基金申报通道的开通,基金公司可以同时申报指数基金、QDII基金、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创新类基金和专户“一对多”产品,为基金发行提供了便利。
基金发行增多,一方面有基金公司扩大资产管理规模的需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2011年新发基金中,不乏有耳目一新的产品,特别市QDII基金和分级基金产品。基金产品的多样化为投资者提供了众多选择,对基民而言是好事,但也增加了选择的难度。相信随着基金业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发出新产品,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要。
但是市场不佳,基金个数扩容,存量游戏也让基金的平均规模迅速减小,小微基金也越来越多。不论是新发行的基金,还是发行多年的老基金,都面临着规模缩水的问题。就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来说,已经有三十多只规模小于1亿元,规模小于2亿的更多过百只。
濒临清盘线的小基金反映出在2007年基金规模大爆发之后,投资者开始趋于理性,一些投资能力不佳的基金逐步被市场抛弃。对于基金公司来说,管理规模小于1亿的基金基本上是亏本的买卖,但清盘对于公司品牌影响甚大,究竟该如何处置值得基金公司深思。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是件好事,10亿左右规模适合市场操作的基金增加了,结合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选择的范围更广了。
3、上海证券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代宏坤 频繁踩雷反映基金风控较弱
基金业绩不佳,还频踩“地雷”,这让我印象深刻。
今年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无一取得正收益,这只在2008年发生过,在2008年大跌市场中风光无限的债券基金今年也难逃下跌厄运,虽然三季度后有一波反弹,但前期跌幅较大,整体上全年取得负收益,只有少量上涨。QDII今年平均亏损也超过20%,投资者损失惨重。惟一亮点是货币型基金,在股债双杀的行情中为投资者保住了正收益。
基金业绩不佳已经让投资者“吃不消”,频繁踩“地雷”更让投资者质疑基金的专业能力。一年内,兴业全球基金公司连“中”两元
双汇发展和
紫鑫药业,12月以来的
重庆啤酒更是将大成系9只基金“吃”满了10个跌停,损失超过23亿元,大成基金的规模缩水、品牌形象受损,此外、
广汇股份、
华兰生物、
中恒集团、
中国南车……股票市场黑天鹅频出,有人说是“天灾”,我更看做是“人祸”。
打折专业理财旗号的基金本因为投资者甄别股市、提供安全、长期的资金投资途径,但频繁踩“地雷”,揭露了基金公司违背共同基金投资分散化、降低资金风险的本质,这也说明国内基金的投资组合集中度比较高,投资带有一定的赌博性质,风险控制能力较弱。证监会规定了“双十”的限定,在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且基本面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基金公司自身的投资意识和风控意识又有问题,踩雷短期难以规避。作为投资者,需要更谨慎对待自己的资金,只有根据自己的风格和策略,使投资组合更加分散化。
4、私募排排网总监龙舫 私募由“做多”向“对冲”迈出步伐
今年私募行业有两个方面最值得说一说。
一是业绩。今年股市“熊”冠全球,虽然和公募相比,私募仍有一成左右的产品实现了正收益,但私募不像公募可以旱涝保收,到11月底,已经有152只产品清盘了,其中有36只产品是被强制清盘的,业绩亏损和大量赎回是导致清盘的主要原因。
亏损、清盘是私募行业优胜劣汰的结果,所以说,私募清盘不但没有阻碍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其健康发展,其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受到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同,行业未来发展脚步将会更加稳健。
二是政策。今年,政策给予了私募较大的发展空间。现在财经委的基金法修订小组已经完成征求意见、反馈等一系列的前期工作,修订后的基金法将在明年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私募基金将纳入法律监管体系,身份合法化,这对私募的发展来说是有战略意义的一件事。
另外,12月初,励石投资旗下“华宝·励石一号”成功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开户,取得信托产品参与股指期货的第一个交易编码,这标志着私募开始正式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从之前只能单一的“做多策略”到现在有限制的“对冲策略”,最后将发展为名副其实的对冲基金,这是私募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目前只能有限制的参与股指期货,但这也能规避掉部分市场风险、提高产品获利能力。
当前,私募的数量和规模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产品策略同质化严重,随着私募参与股指期货的放行,产品形式和策略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私募真正走上对冲之路。
作者:黄晓霞 (来源:大众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