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2011年是最近5年来,可以与2008年“媲美”的大熊市,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损失惨重,阳光私募投资者也未能幸免。
其实从2009年私募元年开始,高端投资者终于在阳光私募产品中找到了希望,而2009和2010年私募理想的平均收益,也确实给投资者带来较好的预期。然而,这一切在2011年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在私募投资者眼中,2011年里有哪些忧虑?
壹私募网研究中心就2011年深刻影响市场,并广为投资者关注的18个问题,对71位阳光私募投资者做了问卷调查,统计出2011年私募投资者的近忧。
风控与业绩分化成重点 只有在2011年这种极端恶劣的市场环境下,才会出现这样的统计结果。壹私募网研究中心拿2009年、2010年对私募投资者的调查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从私募产品的资金安全性、私募经理的道德风险,全面转移到私募产品的风控和私募内部的业绩分化上了。
在过去两年里,投资者对于私募产品的设计和私募经理的人格魅力了若指掌,这已不再是影响私募投资者出手的障碍,但是今年以来低迷的行情,使得投资者更加关注私募经理的风控水平,以及同一公司内部严重的业绩分化状况。
从被调查的私募投资者来看,都有5年以上的股票和公募基金的投资经历,对于股票市场的残酷性和投资盈亏的认知度相当深刻,“行情不好,神仙也没救,何况是私募经理。”这普遍看法,它直接导致了投资者对于私募产品清盘风险的高度关注,虽然也有部分投资者坚信私募经理不会笨到让产品清盘的程度,但近80%的关注率,仍然史无前例。
此外,同一私募公司和同一私募经理管理的私募产品业绩分化获得全票,成为私募投资者最大的忧虑。这源于私募投资者在过往的业绩比较中,对于部分私募公司旗下产品,“竖旗杆保一只”策略的不满,“看上去不错,买进去就中招”的经历,不仅符合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国民特性,更是一种回归理性的选择。
内忧公司治理外忧经济前景 始于去年的私募分家潮,使得私募投资者更多地关注到私募公司的内部治理上,相信团队的力量,相信投研的实力,颠覆了投资者对于过往凭名气购买私募产品的认知,对于人才匮乏、实力弱小的私募公司,投资者普遍持谨慎态度。“私募分家了,我的产品怎么办?”是私募投资者的真实心态。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对于私募公司的扩张态度也获得高票,这同属于私募公司治理范畴,主要原因在于对私募规模业绩病的恐惧,也出于对私募公司成长阶段阵痛的回避。“更倾向于选择规模适中,成立时间3年左右的私募公司。”一位投资者说。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私募投资者对于经济前景和股市运行状况给予了高度关注,这在过去3年内是首次出现。这一点与私募投资者的出身相关,当前私募投资者的主体为民营企业老总、国有企业高管等人,他们对于国内外经济运行周期有相当的见解,对于当前经济、政治周期叠加而呈现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比较敏感,因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足为奇。
总体看来,2011年的私募投资者调查显示出于投资者渐趋成熟和理性的特征,这对于整个私募界的健康有序发展不无裨益。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