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再相信什么底部,市场已是如此冷寞。我不再回忆什么牛市,A股比从前还熊。”记者发现,将流行歌曲《无地自容》改一下,与目前的市场形势和投资者情绪极为相似。近两个月以来,投资者总在盼底,大盘却一如继往地跌跌不休,这轮调整至今已经持续了11周。长假后,上周企稳的煤炭股、银行股和中石油能否带领大盘告别寒风凛冽,走出黎明前的黑暗?
节前天天新低,节后2319点有些悬
涨一天,跌四天。市场绿肥红瘦。沪指上周跌破2437点之后,上周再下一个台阶,最低见2348点,离去年7月的2319点越来越近了。上周市场处于单边下跌,低点不断,周四还出现了个股跌停潮。反观欧美市场,筑底反弹之势明显,A股却是弱到让投资者无语。即使无语,仍要追问,A股市场究竟怎么了?长假后,还能守住2319点吗?
绍兴私募善泰澄兰投资总监阮一飞表示,上周欧美市场走好,A股仍跌跌不休,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水电、中交股份等大盘股IPO抽血,使得市场中本就脆弱的做多动力遭到重创,投资者对IPO不断的股市正失去信心。杭州私募楼庭聚也认为,本月市场持续下跌和管理层大发新股有重要的关系。市场自4月下跌以来,货币政策不断收缩,调控通胀是主要的原因,这个可以理解,但是面对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发改委迟迟不下调国内成品油价,到底是何原因?楼庭聚表示难以理解。而面对8月新增外汇2000多亿,9月大发新股,市场频遭打压,到底为何,难道是让海外游资在低位买进A股优质资产吗?
长假后会不会考验2319点,阮一飞认为,要看长假期间是否有“黑天鹅”事件爆出。但四季度考验2319点是必然,只是不会被有效跌破,最多是盘中跌破,尾盘拉回。楼庭聚则较为悲观,认为如果管理层不呵护市场,新股不断,2000点也不是底。
对于后市,广东达融投资董事长吴国平则从技术上谈了自己的分析,从周线格局上来看,本轮调整持续11周了,节后即将迎来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在更大级别的月线上,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从2001年6月算起,市场经过49个月的震荡下跌,于2005年6月在998点结束;如果从6124点这个月算起,49个月的交易时间窗就在今年的10月。因此,10月或将迎来A股否极泰来的时刻。他表示,如果长假期间外盘大幅走强的话,节前低点就有望成为低点了。
割肉盘不断涌出,市场温度陡降
西藏发展连续五个跌停,更多的个股则像螃蟹横盘走着走着,突然坠落悬崖,跌停式的大阴棒杀出。特别是周四,30多只个股同时雪崩,周五5只跌停,但盘中仍有10多只触及跌停。也就在此时,各种各样的股民之歌伴随着割肉声一起在市场回响,一位于1993年入市场的老股民在巨亏后,终于绝望了:再见了,中国股市。
楼庭聚告诉记者,目前市场称得上是冰冷刺骨。不过,投资者的绝望更多是在市场如此弱势的情况下,管理层还不停发大盘股,“这不是竭泽而渔吗!”他表示,很希望在10月份能看到管理层呵护市场的信息。吴国平认为,上周市场温度陡降,接近冰点,人气极度低迷,个股的持续暴跌已经反映出来。“割肉盘不断涌出,看似十分恐怖,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机会。”短线高手王卉洲也如此认为,也因此,他敢满仓过长假,他认为现在是主动买套的阶段,“大反弹行情就在节后这周开始启动。”
阮一飞则认为市场温度在10摄氏度左右,“毕竟市场还有一些热点存在,像文化传媒、煤炭板块等。”他和吴国平均认为,如果9月份经济数据理想,外围市场又不出大利空,节后股市回暖是大概率事件。
对于重灾区中小板和创业板,楼庭聚表示,小盘股前期炒作过高,调整是必然的选择。新股不断发行,市场越来越弱势,资金持续撤离股市,股价自然难以维持高位。吴国平认为,小盘股的补跌节前已经基本告一段落。阮一飞则认为,按照目前的下跌趋势看,创业板和中小板指数大概还有5%左右的跌幅。小盘股如纯粹靠题材炒作的,下跌幅度大概还会有20%—30%;业绩良好的,下跌已近尾声,新的接盘者将进驻。
煤炭和银行跃跃欲试 私募谈节后机会
尽管小盘股刮起了一股寒流,但煤炭、券商和银行等企稳迹象明显,特别是煤炭股更显强势,中石油则出现了少见的六连阳。这些板块是否已经先于大盘见底?
吴国平认为,券商、银行和煤炭确实有可能已经提前见底,这些大蓝筹股的表现值得我们进一步跟踪观察。节后这些板块一旦再度走强,就可以确定底部了。
楼庭聚分析认为,煤炭板块一直是市场上最具投资价值的品种,大批基金持有。银行和券商经过前期的大幅下跌,目前也是历史底位,也有大批基金持有,他判断现在是机构抱团取暖。但如果货币政策不能放松,实体经济会面临很大的打击,煤炭板块同样会面临很大的风险。阮一飞则指出,这些板块还称不上已经见底,目前只是护盘动作。但因为估值较低,向上的空间远远大于向下的空间,所以具备买入条件。节后煤炭板块有望持续走强,券商、银行需要观察。阮一飞还看好医药和文化传媒,短线他建议关注超跌的绩优中小盘股和三季报预增股。
节后的机会,吴国平则看好超跌严重的钢铁、以及反复动荡的新材料等品种。其中钢铁股已经出现了产业资本大举回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