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年初时光
乐炜(化名)最近心情不错,2010年底花100万元买了一只阳光私募产品,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净值就涨了8%。反观其他同事,要么把钱放在股市里,天天盯盘却终日苦套,要么存银行,虽然稳定却得忍受通胀带来的贬值。相比之下,乐炜觉得自己的投资轻松极了。
跟很多人一样,乐炜对阳光私募的了解并不多。他告诉记者,一开始觉得私募是个很神秘的群体,后来网上关于私募的文章越来越多,自己也就有了兴趣。
更让他动心的是阳光私募的业绩。“2009年、2010年私募投资冠军业绩起码都是翻番的,这跟买基金或者自己炒股票的水平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乐炜说,从前自己的钱一部分用来定投基金,一部分则是买股票,不过业绩都不太好。“基金也就是跟着大盘走,自己做完全是输多赢少。”
2010年底,乐炜一直关注的私募基金经理发行新产品,他赶紧打电话认购了100万元,没想到成立后一周就有了不错的收益。
自2009年开始,阳光私募产品业绩彻底甩开其他投资产品的趋势就非常明显。2010年,常士杉操刀的世通1期产品以年收益96%的水平称雄,这远远高于公募基金冠军孙建波的37.77%的年收益率。事实上,孙建波的成绩在2010年只能排在阳光私募第十名。
显而易见的业绩差距让越来越多的人投资阳光私募产品。世通资产董事长常士杉告诉记者,从2010年底开始,打电话要求认购产品的投资者络绎不绝。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一个小时内,常士杉接到了3个电话,均是投资者要求认购产品。
“很多投资者资金量都很大,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个亿,只要我放开认购,规模马上就上去。”常士杉告诉记者,赚钱效应是这些资金选择阳光私募的第一标准。“相比于投资房产、买基金或者自己炒股票,我们的收益很明显。”
而一些私募代销机构的生意也明显好起来。“周末有两场私募基金经理的路演活动,如果感兴趣,请尽快预订。”这是一家理财顾问公司给记者发来的短信,而当记者一天之后预订时,理财顾问告诉记者,两场共100人的名额已经全部被预定。
理财顾问还告诉记者,原先只有千万以上的大客户对私募感兴趣,现在中小投资者也开始关注。
有钱也不带你玩
投资者对于私募的兴趣在增加,但一些私募基金却在对客户说“不”。
上海一位著名私募大佬早早地就封闭了自己的产品申购。“每次开放期只能赎回不能申购,”这位大佬告诉记者,产品规模已经够了,虽然还有很多意向客户,但是“都不卖”。事实上,不少业绩优异的成熟私募公司都在对客户说“不”。
首先说“不”的是价格门槛。乐炜是直接打电话订购的,而且只买了100万元,事实上,他已经非常幸运,在很多私募看来,这样的“小客户”既无助于规模的扩大,又容易分散精力。
“阳光私募的认购门槛一般是100万元起”,一位私募公司市场总监告诉记者,虽然有100万元的门槛,但想认购好公司产品,“这么多钱不够。”这位人士告诉记者,一些业绩优异的私募产品,资金排队现象很严重。“每一次申购开放,都会有几千万元资金排队,100万元资金很多时候就被忽略了。”
这位人士说,“同样发一个亿的产品,100万元的客户需要100个,而一个亿的客户一个就够了。资金规模一样,但是客户维护的成本太高了。”
阳光私募发行的主渠道仍在银行、信托公司和券商,而且大多作为高端产品出现,不少阳光私募甚至对渠道外的客户说“不”。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为了参加信托等组织的客户路演,他经常扮演“空中飞人”:“我连盘都看不了,每天从一个城市奔波到另一个城市,做各种各样的路演、论坛,有时一天只能用手机上网看看涨跌。”上海一位私募公司市场总监告诉记者:“我们基本只和大型银行总行的私人银行部门合作,他们的客户资源跟我们有些重叠,我们的产品大部分通过他们进行销售。”
这位市场总监表示,在一家大型银行私人银行部门举办的客户认购会上,两个小时的路演过后,便有客户当场表示要认购数千万元以上,这样的销售速度无疑让私募基金趋之若鹜。
“虽然认购者很多,但投资理念不认同的客户也很少合作。”这位市场总监说,如果投资理念不一样,“哪怕几千万元资金我们也会说不。”
该总监告诉记者,在2008年行情不好时,他们的产品净值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很多投资者熬不住走了,基金经理压力很大,“但是跟着我们熬到2009年的,全都赚了一倍以上。如果理念不认同,业绩出现一点波动,投资者就要打电话问清缘由,甚至还会有纠纷,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我们宁愿找理念相同的投资者。”
投资私募小心猫腻
出色的业绩,日渐成熟的营销模式,阳光私募看起来一片美丽。但还是那句老话,投资有风险,并不是所有购买私募产品的投资者都像乐炜一样幸运,一进去就能尝到甜头。
据了解,2010年除了风风光光的业绩冠军之外,还有83只信托产品黯然退场。“业绩做得不好,根据合约只能清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很多阳光私募产品“发行时调子喊得很高,但成立之后就一直亏钱,受伤的还是投资者”。
“三秦股神”阮杰就是个引以为戒的例子。这位号称以“炒股大赛成名”的“股神”于2008年1月2日正式运行自己的阳光私募产品“深国投·鑫鹏”。截至2010年12月20日,该产品净值仅为36.09元,累积亏损64%。巨亏之下,不少投资者甚至将阮杰告上法庭,但不管胜负如何,投资者的损失已经产生。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很多私募基金在营销时大谈投资理论,“说得人怦然心动,但实际投资却一塌糊涂。”事实上,随着竞争激烈,私募营销中也有很多猫腻。
近期就爆出有私募基金借召开“封闭式会议”的形式大把捞钱。一场为期一天半的2011年投资策略会,对投资者的报价是6000元,最大的卖点正是一位知名私募基金经理的讲座。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私募经理参加这种会,可谓“一举多得”:既做了营销,培养了潜在客户;如果报名人数多的话,培训费也是可观的收入。
2011年初,最高法院通过了一条司法解释,规定个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20万元以上或集资对象超过30人、单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100万元以上或吸储对象超过150人,将追究刑责。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将迫使原来普遍存在的“代客理财”式的地下私募尽快“洗白”,而阳光私募行业也将面临更大的发展。不过在发展过程中,投资者则更需要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