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派券商派民间派三分天下:私募中坚群像扫描_财经_证券_股票

公募派券商派民间派三分天下:私募中坚群像扫描

加入日期:2010-6-14 10:13:58

  “公募派”和其他四五家券商、信托行业出身的基金经理一起,构成了目前江湖的中坚力量

  2001年,李驰在深圳注册成立同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时,A股市场正在次第展开一轮历时4年之久的漫漫熊市。中国不但没有得到监管层认可的私募基金公司,刚刚成立三年的“老十家”公募基金公司,也正陷于上一年“基金黑幕”口水战带来的打击中,规模迅速缩水。

  那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发展最不好的一个时期,但已经有一批专业投资人在“老十家”闯出了名气。李旭利在南方基金管理基金天元,赵军在嘉实基金任投资部副总监,江晖在华夏基金管理基金兴和,次年即闯入“年度基金经理”的十强。

  多年之后,他们和吕俊、田荣华、曾昭雄等人一起,构筑了中国阳光私募的第一梯队——“公募派”。

  在数十家阳光私募中,迄今管理规模超过5亿元的,至多只有十余家,而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公募派”。他们和其他四五家券商、信托行业出身的基金经理一起,构成了目前江湖的中坚力量。

  公募派:温室花朵?

  很多人不得不承认,尽管李驰、赵丹阳、裘国根等业内老人,都很早就开始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涉足私募业务。但是信托账户为主的阳光私募模式被发扬光大,却是在2007年大牛市中,开始出现大批“公转私”现象之后。

  那一年出现在阳光私募界的新面孔包括:工银瑞信投资总监江晖、嘉实基金总经理助理赵军、上投摩根投资总监吕俊、博时基金肖华、长盛基金田荣华、华夏基金石波、嘉实基金王贵文……

  “我们是投资战士,身上带着血和硝烟!我们的进入会翻开私募基金历史新的一页!”石波在成立尚雅投资时说。

  “公转私”引起媒体热议,也大幅提高了阳光私募的知名度。在牛市下,不少公募明星一出手就引起投资者热捧。当期募集过亿的新产品比比皆是。

  但是不少人刚一转身,就遇到了2008年的大熊市,甘苦自知。

  2007年7月,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为原嘉实基金经理魏上云发出了第一只资金集合类证券投资信托——在上海、深圳阳光私募已成气候时,这是北京地区出现的第一只阳光私募信托产品。

  “很长一段时间净值都是负的,每次见他都脸色铁青。”一位熟悉魏的私募界人士说。

  另一个被广泛传播的案例,是第一只产品就达到4.5亿的王贵文,在2008年损失惨重,净值甚至跌破0.5元,当年被媒体列为“公转私”的负面典型。

  甚至慷慨陈词带着血和硝烟而来的石波,在产品成立不久后,也出现大面积亏损。

  那一年,为公募派挽回颜面的,是风格争议极大的江晖。在大熊市中,星石所有产品仍然取得4%的正收益。

  市场从此了解江晖的风格:“低风险、低收益”。喜欢他的人,认为这是对于私募基金绝对收益追求的最完美体现;不喜欢他的人,嘲讽说他做的是固定收益产品。

  但是熊市毕竟确立了江晖的江湖地位,星石管理的资产迅速扩张。

  2008年就此成为第一批“公转私”明星的分水岭。凡是在那一年控制风险较好的公司,如田荣华的武当、赵军的淡水泉等,此后都获得投资者追捧,新产品不断。

  而另一批在公募界呼风唤雨的人物,却就此沉寂。

  “公募私募管理要求不同,对于管理数十亿甚至上百亿资产的公募基金来说,基金经理最重要的是宏观策略能力和配置能力,因为100亿以上的基金,可能持有股票接近1000只,一般个股交易利润对于基金业绩的贡献很小。”一位明星公募基金经理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但是私募产品规模很小,会非常依赖管理人的个股选择能力,需要交易型选手。”

  2009年,随着小牛市的来临,又一批明星公募老将投向私募。2月,信达澳银副总经理、投资总监曾昭雄离职;5月,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李旭利离职。李旭利第一只产品就卖出12亿的天量,超过多只公募基金规模,震惊了整个私募界。

  但是2010年的震荡市来临后,除了江晖依然凭借1%的正收益成功捍卫了自己“绝对收益”的名声外,田荣华、赵军皆表现不佳。淡水泉多只产品的净值跌幅超过了15%。

  这一年公募派成绩最好的选手是在泰达荷银基金工作过7年的李泽刚,他的和聚一期在一季度收益超过30%,成为业界黑马。

  “公募出身的基金经理就像温室中的花朵,牛市还好,一看到熊市了,还要追求绝对收益,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一位“民间派”高手说。

  但他不得不承认的是,无论“公募派”在业绩和风格上引起了多大争议,其知名度对投资者和发行方的号召力,原超江湖其他派别。如吕俊一出山就得到了银行渠道追捧,发出了私募界第一只银行产品。

  目前规模最大的私募公司,几乎都为“公募派”所掌控。尽管私募公司几乎不对外公布产品规模等详细情况。但是业内相信,目前除了重阳一骑绝尘,最高估算规模可能超过100亿外,其他如星石、从容、武当、淡水泉、尚雅都已经迈过10亿大关。

  券商派:私募冠军专业户

  2008年,当刚刚转向私募行业的明星公募基金经理们被牛市压得喘不过气时,金中和顺利摘得私募冠军,其收益最好的产品,全年获得了20%以上的正收益。

  金中和的首席执行官曾军、投资总监邓继军同出武汉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其中曾军1994年起进入大鹏证券从事期货和股票交易,历任首席投资经理,证券投资部总经理,公司副总裁。

  邓继军则出身于大名鼎鼎的国信证券红岭中路营业部,负责大客户管理。后来又相继出任国信证券证券投资部经理、基金债券部经理;深圳证券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兼投资部经理。两人都是典型的“券商派”。

  邓继军曾经公开总结说,金中和跑赢熊市的投资思想,在于三点:“一方面是安全比利润更重要。第二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三个,追求长期稳定收益。”

  而一位基金研究人员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在“券商派”中,金中和风格不算激进,对于风险控制相当看重,甚至邓继军自己也不时自嘲投资过于保守。因此在2008年成功跑赢市场和同行后,2009年上半年都没有明显加仓,此后已经跟不上市场步伐,2009年业绩平淡。

  2009年,摘得私募冠军的,则是另一位券商派的代表人物罗伟广。这位安信证券前分析师旗下的“新价值二期”在这一年创下了奇迹般的192.57%增长率。也帮助他的公司——新价值投资成为2010年扩张最快的阳光私募,迄今已发6期产品,越过10亿元大关指日可待。

  另一家获得业内推崇的“券商派”代表,是李华轮的朱雀。这是一家几乎以西部证券团队为班底的公司,李华轮曾任西部证券总经理助理兼客户资产管理总部总经理,副总经理梁跃军曾任西部证券投资管理总部副总经理,公司另外多位投资经理均来自西部证券。

  在证券行业,西部证券自营部门赫赫有名,以其激进作风,和东方证券并称“东邪西毒”。

  但朱雀却多次在市场变化时表现出克制。2007年下半年成立的朱雀一期和二期,并没有像同期成立的几只“公转私”产品一样,明确看多,而是缓慢谨慎建仓。由于仓位不高,2008年,朱雀净值损失仅在10%左右。而2009年适时加仓,则取得了60%以上的正收益。

  尽管没有取得过单年冠军,但是朱雀却依靠稳健表现,成为目前最大的“券商派”私募公司,目前业内基本估计其规模已经超过20亿元。

  “民间派”:草根式生存

  相对于公募派的名气,和券商派的团队操作、渠道资源,大量的“民间派”们在发展上处于劣势。至今,国内规模较大的“民间派”私募,仍然只有已经运作多年的云南信托中国龙和李驰的同威。

  中国龙除了业绩表现稳定外,一大优势在于,获得了云南信托渠道的支持。与业内排行靠前的深国投、平安信托只是为阳光私募提供账户不同,云南信托一直致力于组建自己的投资团队。早在2003年,就设立了第一只中国龙阳光私募基金,目前管理规模也在20亿左右。

  “中国龙整体业绩比较稳健,但是有的时候也会显得过于谨慎。另外团队的管理水平不一,有的时候会出现产品之间业绩分化比较大的情况,比如马宏管理的产品,今年就比赵凯管理的产品表现好。”前述基金研究员表示。

  事实上,中国龙的旗舰产品“中国龙”,在2007年曾经取得了171.61%的收益,夺得阳光私募冠军,也奠定了中国龙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地位。依靠长期利润积累,中国龙旗下多只产品甚至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判断错误,也从未发生跌破净值的情况。

  和云南信托一样,李驰也很早就进入了投资行业。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他一直拒绝私募信托计划。他曾经在博文中表示,信托计划需要分散投资,不适合自己集中投资的风格;也不可买入法人股获得超额收益;此外,自己追求的是“马拉松冠军”,不想参与国内私募界的排名之战,也不愿意与市场指数比赛。

  2008年,同威终于发出证券投资信托产品——深国投·同威一期。到目前为止,产品已经达到7只,业内基本估计其管理规模在5亿-10亿元之间。

  但是与崇尚“中国式价值投资”的李驰所设想的一样,管理规模急剧扩张的同威在基金排名中并未有所表现。李驰曾接受公开采访称,同威一共只有几只股票,几乎都是他认为低估值的银行股。

  这样的投资组合在2010年遭受了灾难性的打击,同威多只产品跌幅超过20%。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