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至4月30日上证综指下跌12.41%——基金专户“一对多”产品在诞生第二年就遇到了A股的震荡调整。
但在有公开数据的私募产品中,基金专户“一对多”表现可圈可点,平均业绩超越“阳光私募”、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以及基金公司自己管理的信托产品。实为私募中的黑马。
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在已知去年下半年成立的40只基金专户“一对多”产品中,截至4月30日,平均净值增长率为-0.23%;而据朝阳永续统计,同期692只非结构性的阳光私募净值平均增长率为-0.81%;同期76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平均净值增长-3.64%。
而公募基金成为最大输家,天相投顾统计,同期偏股型基金净值增长率为-8.38%。
群体的分化
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自2009年8月份开启,9月份产品出鞘,到去年年底其数量已经接近百只。记者从多渠道获得了其中40只产品年初至4月30日的收益情况,以及其他19多只产品最新的净值情况。整体来看,在调整市中,这类产品表现不错。
40只产品中,获得正收益的有17只,占比42.5%,全部可统计的产品算术平均收益率为-0.23%。
其他19只产品中,截至4月30日,有11只产品的单位净值在1元以上。
另据中国银行相关业务部门人士介绍,该行旗下多数基金专户“一对多”产品的净值也在1元之上。显示出基金公司专户团队对绝对收益的控制力。
作为私募产品中的新兵,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可谓旗开得胜。略胜阳光私募,更跑赢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
朝阳永续统计,截至4月30日,接近692只阳光私募产品今年简单算术平均收益为-0.81%,其中获取正收益的产品数量为306只,占比44%。产品净值增长均值低于基金专户“一对多”,但产品的获利面高于基金专户“一对多”。
同样截至4月30日,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则是私募产品中的最大输家。76只非限定的偏股型产品简单算术平均收益为-3.64%,其中获得正收益的只有16只产品,占比21%。
此外,可能是出自同一团队,基金公司作为投资顾问的信托产品同基金专户“一对多”业绩较为近似。来自朝阳永续的数据,基金公司做投资顾问的21款信托产品,截至4月30日年内收益率为-0.6%。21只产品中,统计区间内获得正收益产品数量为10只,占比48%。
而不同类型的私募产品,均出现了较大分化。
相比较而言,40只基金“一对多”产品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情况稍好。截至4月30日,基金专户“一对多”业绩增长最大的产品实现年内收益16.2%;而业绩最差的产品实现收益-8.533%,之间相差24.71%;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最好和最坏产品之间相差24.31%。
分化最大的是阳光私募,首尾相差54.12%。私募产品中的冠军和最差者都出现在阳光私募中。
截至4月30日,阳光私募产品中有12只产品的业绩超过20%,其中最高的产品精熙1期收益高达30.26%,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最好年内收益只有6.22%。
新军何以战胜老将
面对不同类型产品的分化,国金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张剑辉认为,三类私募产品中,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具有一些先天的劣势。
首先,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在产品设计上常常会同业绩比较基准挂钩。“这类产品的投资目标介于获取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之间,尤其是早先的一批产品。”
其次,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在私募中规模较大,面对市场的震荡并不容易掉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普遍规模上10亿元,而基金专户“一对多”以及阳光私募普遍在5亿元以下。虽然这些产品都可以采取灵活的配置策略,但在操作上,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会收到规模的掣肘。
招商基金专户投资部有关负责人则表示,基金公司对私募产品实际上并不陌生。因为在“一对多”业务开展之前,基金公司往往通过为社保基金做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和专户“一对一”进行了锻炼。
说到操作策略,专户“一对多”基本上都在采用阿尔法策略,所谓阿尔法策略是指通过精选个股来获取超额收益。震荡市中,基金专户“一对多”往往能够利用基金公司庞大的研究团队精选个股,而这点是许多阳光私募产品不能做到的。
观察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所持有的个股,多是次新中小盘个股。
统计数据显示,在已经披露1季报的上市公司中,汇添富基金、广发基金、易方达基金、中银基金、宝盈基金旗下共计9只基金“一对多”专户出现在10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
比如易方达旗下双核动力1号一季度进入福瑞股份,持股量达到12.11万股;“汇添富-光大-建投添富牛1号”1季度最新进驻上海凯宝,持股达到25.2万股;“汇添富-招行-湘财添富牛1号”则在1季度最新入驻赛为智能,持股达到17.54万股。濮耐股份则受到“汇添富-上海银行-海通添富牛1号”的青睐,该专户于1季度买入51.53万股。
上海凯宝、赛为智能和福瑞股份均为今年1月份上市的创业板新股。
成本最高的私募
虽然业绩强于其他私募产品,但基金专户“一对多”所付出的成本则最高。
由于阳光私募开设证券投资账户被暂停,阳光私募只能用信托公司的留存账户发设新产品,造成信托账户“洛阳纸贵”。私募投资公司会将全部的管理费给信托公司,管理费率为1.5%,并会为信托公司提取2%的业绩提成。
而基金专户“一对多”则成本更高。据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银行了解到,基金公司为了借用银行渠道发售“一对多”产品,也会将1.5%的管理费全部让给银行,并且会提供1.2%-1.5%的销售服务费。
此外,虽然证监会不允许银行或券商再从中提取业绩提成,但是实际情况并未完全如此。“业绩提成不固定,因基金公司而定。”某基金公司人士透露。
而记者打听到,有些券商的附加条件是基金公司需要为该券商提供40倍的交易量。而这会让基金公司不能够专注自己的投资策略。
“一对多的产品销售费用非常高,远高于公募基金。”多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而基金“一对多”产品的成本远不止于此,团队的人力资源、产品设计等都不比公募基金少。
那专户“一对多”能否给基金公司带来预期的收益?至少目前来看这类产品很多还不赚钱。
以一款发行规模为1亿元的专户“一对多”计算,其销售费用高达3%,而这类产品普遍在净值增长8%之后才能提取业绩提成,也就是说产品净值需要增长11%之后才能提取业绩提成。
从记者掌握的59只产品来看,累计净值增长超过11%的产品数量只有4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