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这场主权债危机的故事性完全可以和好莱坞大片媲美。
明争暗斗、你演我猜,各方博弈可谓风起云涌。就拿本月的欧盟峰会来说,欧盟内除英国外的26个成员国终于同意通过政府间协议的方式加强财政纪律,欧盟领导人按捺不住笑言胜利,却难扫周遭顾忌。经济学家们更是毫不客气。
“那只是个婚前协议!”在高频经济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卡尔·温伯格看来,上述协议对于解决眼下的危机根本无济于事。
过去一个多月里,欧盟达成了希腊救助方案、敲定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杠杆化方案细节,为何种种努力终成“浮云”,危机形势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急转直下。造成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身在何处?究竟有无解药可寻?带着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多位经济学家,听他们讲述这部“雷人”大片——《欧元2012》。
上海证券报:欧元区最坏时期是否已经过去?
埃尔梅斯科夫:我倒是希望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但事实情况恐怕并非如此。实际上,欧元区的状况还在持续恶化,而市场的信心也似乎在加速丧失。如果说之前危机只是在那些财政弱国之间传染,那么现在不少财政上较为健康的国家也开始受到冲击。这表明,担忧已不在限于偿债的问题,而是欧元本身的完整性问题。
罗奇:我并不认为最坏时期已过去。欧洲正在经历非常困难的时期,在处理一些市场担忧的问题方面,进展非常缓慢。但是眼下意大利等国的国债收益率持续创出危险的新高,银行业面临大幅去杠杆化的风险,欧洲经济再度进入衰退并且衰退程度可能日益加深。鉴于此,我并不认为欧洲的债务危机短时间能看到尽头,而是会继续持续一段时间。眼下最担心的是受困于财政紧缩和高失业率双重难题的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家,很难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来帮助这些国家顺利走出危机,这会对整个欧洲的稳定带来冲击。
斯宾塞:目前来看,欧元是一个不太稳定的货币。但这可以靠更严格的财政纪律及中央集权化来修正。一旦这些措施都实现,就没有理由产生不安。但如果欧盟没法使意大利及西班牙的主权债券市场稳定下来,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欧元区存在瓦解可能。
欧洲央行扮演“终结者”
上海证券报:这场危机的解药何在?
陶冬:欧债无解,但是他们可以拖。也就是说,每一次欧洲的银行和欧洲的领袖做最低限度的必须做的事,让市场信心有所恢复,念“拖字诀”。这个带来的后果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市场会出现一次撕裂性的动荡。欧债的最终出路,我认为似乎是欧元区的解体,或者由大欧元区变成一个核心国家组成的小欧元区,唯一不清楚的是何时发生,是投入了1000亿欧元还是1万亿欧元以后。
斯坦门科威克:当欧盟采取包括自动削减预算在内的财政管理措施以后,欧洲央行可能会改变其立场,但我认为至少在2012年初期以前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从中期来看,最终建立一个财政联盟看起来是最有可能的结果。
麦奎德:我不认为单凭增加EFSF的火力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欧洲央行最终将出面援救,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有四大因素将成为欧洲央行采取行动的条件,第一,市场情绪紧绷且变得无秩序,例如诸如意大利及西班牙等国的国债标售失败;第二,上述国家更严厉的财政紧缩承诺;第三,来自德国等捐赠国更大力度财政支持的承诺;第四,建立起欧元区更加严厉的管理条约及更严格的财政整顿,甚至是欧盟条约的改变。
“雷曼式”风险与日俱增
上海证券报:2012年的欧元区会怎样?世界经济增长会否受到影响?
罗奇:我一直不看好欧洲。但是,即便我不看好,我从未想过欧元区会瓦解。在我看来,欧元区首先是一个政治承诺,我认为,德国和法国等主要国家对这一承诺的立场依然非常坚定。他们会采取相关措施阻止部分成员国被迫或是主动离开欧元区的事情发生,包括希腊。我并不认为有任何国家会离开欧元区。
陶冬:欧债对全球的影响可大可小,但是肯定不会很小。几乎肯定可以出现的情况是,欧元区今后一年会出现轻微衰退,这对于全球的增长、需求会带来负面影响。但这还是假定欧元区不出现新的、大规模金融动荡的情况下。如果要是欧洲出现这样的大动荡,欧债之火进一步烧到法国、德国、荷兰、奥地利这些相对健康的经济的时候,欧洲的衰退可能比想象的更严重。
另外一方面,要看欧债对欧洲银行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如果银行出现系统性风险,那就不仅仅是欧洲的问题,而是全球经济面临的雷曼破产再现的局面,这就很可怕。欧债危机会不会导致又一次雷曼式的金融海啸,现在判断还为之过早,但可以肯定,这种风险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