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曦
在人民币即期汇率连续第九天触及跌停时,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争论再度升温。
昨日,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了其12月份《季度述评》(下称《季评》)称,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为货币、债券市场提供一个市场化的“第三轨”价格,使得金融市场定价更具灵活性。离岸人民市场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的下一轮金融改革。
自9月底以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CNH)和海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均出现人民币贬值预期,这种价格变化在12月初影响到在岸人民币汇率。昨日,人民币即期汇率早盘期间跌至当天交易区间下限,这是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价连续第9日触及跌停。
金融资产定价“三轨制”
BIS在《季评》中表示,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已形成了“三轨”的资金价格体系,“第一轨”是管制利率、信贷规模控制下的资金价格;“第二轨”是相对自由的货币市场资金价格;“第三轨”是指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金融资产价格。
在他们看来,中国当局已经意识到“第三轨”不可能永远与“第一轨”和“第二轨”隔离,对于仍然处于管制之中的银行体系来说,离岸价格能够辅助定价,并扩大在岸价格的波动。
BIS在《季评》中指出,离岸人民币回流渠道越畅通,其对在岸市场价格的影响越大。在逐渐放松资本管制的过程中,如果保障人民币能够回流的话,可以有效减轻外币借贷的风险。
但BIS同时指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将导致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银行间市场的发展,海外的人民币流动性回流国内后,会对宏观调控产生影响,并给现有的金融政策带来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主任夏斌(微博)曾对《(微博)》表示,当“在岸”与“离岸”市场之间“通道”做大了之后,国内的信贷、社会融资总量管理政策也要及时调整。
美元等其他国际货币的历史已经证明,随着本币国际化的推进,外资银行终将持有本币发行国大量风险敞口,资产规模的扩大和波动对本币发行国的宏观政策必然造成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顺序之争
现阶段,央行一直在推进以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为主要内容的人民币国际化,但与此同时,国内金融改革尚未完成,利率、汇率等金融价格尚待市场化,资本项目管制没有放开。
BIS表示:“中国当局在资本账户完全自由化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更广泛地说,人民币是在中国金融发展中一个过渡阶段,开始了跨越国境。”
此前,业内一直认为,以“开放促改革”是央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央行希望通过对外开放促进内部金融改革。
BIS持有同样观点。其认为,“如果离岸市场对中国国内货币和债券市场的改革进程起到推动压力的话,只要这种压力在一定的限度内,当局就会接受”。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改革的次序问题,业内观点不尽相同,夏斌赞成通过创设人民币离岸市场来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夏斌曾建议,通过离岸市场在向境外部分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又相对隔离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际金融风险向国内市场的传递。同时,不失时机地推进汇率、资本管理改革,来逐步扩大“离岸”与“在岸”之间的“通道”。
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却持不同的看法,在余永定看来,于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实现之前的人民币国际化,为国际投资的套利和套汇提供了巨大利润空间,中国则将因此遭受巨大福利损失,他建议当局暂时停止出台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