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经济数据通常难以让人直观地体会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工资单才是老百姓感受世界经济状况的“体温计”。 近日,国际劳工组织(ILO)公布了一份名为《2010/11全球工资报告》的调查报告,“晒”出了金融危机以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工薪阶层的收入变化状况。
根据这份报告,欧洲国家和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下降明显,而得益于中国强劲的经济和工资增长,亚洲的整体工资增长全球“一枝独秀”。
本报讯 据报道,《2010/11全球工资报告》是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第二份关于全球工资的调查报告。在2008年,该组织开始发布全球工资调查报告。
报告分析了115个国家的工资数据,涵盖了全球94%的劳动者,相当于全球工资总额的98.5%。
结果显示,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工资平均增速(不包括中国)为2.2%;而2008年和2009 年,工资增速分别降至0.8%和0.7%。
囊括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二十国集团工资平均增速(不计中国)降幅更为明显,从2007年的1.8%降至 2008年和2009年的0.5%。
报告指出,这还是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实际工资增速。如果不考虑通胀因素,2009年的名义工资增速降幅会更大,但是由于同期通货膨胀率下降较快,许多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甚至为负数,才使得实际工资勉强维持微弱增长。
发达国家工资缩水
本报讯 报告显示,虽然全球工资水平总体增速放缓,但各国受影响程度差异较大。
受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是东欧和中亚地区。官方数据显示,东欧和中亚地区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在2007年达到惊人的17.0%,但于2008年迅速降至10.6%,到2009年再度下滑至-2.2%。
根据俄罗斯联邦统计局的数据,该国实际工资平均增速连续两年大幅下滑,从2007年的17.3%降至2008年的11.5%和2009年的-3.5%。
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也不乐观,在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的28个发达国家中,2008年有12个国家的实际工资水平下降,2009年则有7个国家下降。其中日本的情况最为严峻,实际平均工资增速在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为-1.9%。
《2010/11全球工资报告》援引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美国在金融危机期间工资出现了负增长。2008年美国实际平均工资增速为-1.1%,但这一数据在2009年出现明显好转,达到1.5%。
一向领跑欧洲经济的德国也未能在“工资缩水潮”中幸免。报告指出,早在经济危机前,德国工资水平就已现下降趋势,2006年的降幅为0.9%,此后降幅虽逐步缩小,但始终未摆脱下降通道。
亚洲增速“一枝独秀”
本报讯 与世界其他地区“黯淡”的工资增长数据相比,亚洲近几年的工资增长水平可谓“一枝独秀”。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对亚洲地区工资变动情况的跟踪统计,在2006至2009年,亚洲地区的实际工资平均增速(包括中国)始终保持在7%以上的高位增长态势。2007年为7.2%,2008年为7.1%,2009年增至8.0%。
但报告同时指出,亚洲工资大部分的增长来自中国的贡献,因为中国的工资总额就占了亚洲工资总额的一半以上。而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工资出现了负增长。
报告特别指出,印度的工资增长表现不俗。印度官方数据显示,该国在2008年工资平均增速为8.3%,这一数据甚至超过了2008年亚洲的平均增速。
此外,从近10年的情况看,亚洲地区的工资自1999年至2009年翻了一番。
问题:分化加剧
《2010/11全球工资报告》指出,全球工资变化的一个长期趋势是,在过去15年间,超过2/3的国家低工资就业有所增加,与此同时高收入群体也迅速增加,收入不平等加剧。
而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这些国家自1999年以来实际工资水平累计仅增长约5%。人口减少、人口结构老龄化、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新的增长点等深层次原因才是工资水平长期滞涨甚至出现倒退的根源。
报告提出,未来经济的恢复需要依靠家庭工资收入的有效增长,以带动消费、引导世界经济走出泥潭。